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2011-09-0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去商家看看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去商家看看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164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ISBN:7100030277
·条形码:97871000302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性研究译丛

内容简介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无法挑战现存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左派激进冲动的一种替代性选择。后现代思想怀疑判断、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和历史的宏大叙事,是怀疑的、微观政治学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作者把后现代主义视为资本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内的一种文化风格,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幻象。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 英国牛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著有《文学理论导论》、《美学意识形态》等。
媒体推荐 总序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日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日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象,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韩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韩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
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韧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期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到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
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个中三昧,很是值得玩味。
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现代性不仅是再现了一个客观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是无数“必须绝对地现代”的男男女女对这一巨变的特定体验。这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生活的可能性与危难的体验。恰如波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实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
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和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
判断。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是为序。
周宪许钧
1999年9月26日于南京
编辑推荐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它的力量与意义,对西方流行的后现代思潮提供了一种清新的分析视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起因
第二章 犹豫
第三章 历史
第四章 主体
第五章 谬论
第六章 矛盾
注释
索 引
……
文摘 书摘1
在其后帝国主义阶段,在一个假定的多元文化的社会里,这一制度不能再令人信服地声称它的价值优于其他制度的价值,仅仅是——关键的后现代术语——差异而已。在这两套价值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比较,因为这就假定存在着一个第三种合理性,它可以把它们都包括进去,它也是正在被否定的东西的一部分。正如伯纳德·威廉姆斯所指出的那样,这事实上是一种绝对荒谬的假设;用不着利用它们二者之间共有舶某一第三种语言,我们就能把英语翻译成为马来语。但是这一行动服务于保护这一统治制度免于任何非常彻底的批评,同时它也服务于增强它的自由主义可信度。更保守形式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了这样一些人的思想,他们相信,如果这个制度要存在下去,真理必须为实践而牺牲。这种行动对杰弗逊或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来说是神秘化的,而对弗里德利希·尼采来说则完全不是。也许在这方面,庞提尔斯·彼拉多是第一位后现代主义者。但是正如这一方案从未真正成功一样——这是因为,完全牺牲真理的概念使得像宗教和世俗道德这样的社会凝聚力的某些相当有用的原则变得无效——更激进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开始将他们对真理的怀疑转向他们的统治者对真理的持续不断的需要,这些统治者把真理当作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反讽在于在这样做的时候,在坚持认为真理是权力和欲望的一种作用的时候,他们令人心惊胆战地接近了他们的统治者在实践中所主张的东西。
这一制度所面对的选择可以按照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之间的一种加以重新改造。一方面有老派的理性的、自足的主体的模式,它完全和更经典的自由资本主义的阶段相对应。这一主体在它的时代是革命的,就像它也是有重大缺陷的一样,事实上这一主体从来没有那么可靠地被发现,这是因为它的那种自足倾向于把它从给了它一个停泊之处的这个世界上拔去,使它只能植根于它自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的欣快症也是一种厌恶,正如浪漫主义者都完全知道的那样。主体的自由使它悲剧性地与自然不一致;但是如果在它与世界结为一体这个意义上使它有了根据,那么这样以一种方式加强它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削弱它。历史站在自由的主体一边,但是只有借助于将它抱在它的怀中,这样也就限制了它的自主性。主体或是不稳定地悬在空中,被迫处于孤独的自我禁闭之中来为它自己立法,它的内在自由与它的经验主义确定有着神秘的不一致;或者是这一主体被这样一个历史所支持,这个历史本身是对解放的逐渐展开的叙事,但是因此要冒被简约成为只不过是它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