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

2011-08-0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 去商家看看
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 去商家看看

 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010076584
·条形码:97870100765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曾有西髑、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两个末代皇帝在这里建都,自古就有一秦中自古帝王州一的美誉。这座植根于中华悠久传统文化沃土中的十二古都,在经历了3000余年风雨沧桑的历程后,不仅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文脉,而且依然傲立于中华大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秦都成阳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
第一节 从栎阳到成阳
一、东争河西与秦迁都栎阳
二、变法图强与定都咸阳
三、咸阳城选址的具体原因
第二节 从山南水北到渭水贯都——秦都咸阳的建设过程
一、商鞅的创建——渭北冀阙、宫廷
二、昭王的扩建——渭南宫台庙苑
三、始皇帝的扩建——大一统秦帝国都城的渭水
贯都规模
四、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
第三节 宫庙建筑群的布局与结构
一、“法天象地”的宫庙布局
二、北阪宫殿区
三、渭南宫庙区
四、阿房宫殿区
第四节 秦都成阳的城郊设施及其布局
一、官署、里亭及府藏设施
二、手工业作坊与商业市场
三、城郊的禁苑与厩苑
四、郊区的离宫与陵墓
第五节 秦都成阳的毁灭与历史地位
一、咸阳城的毁灭
二、秦都咸阳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隋唐长安城市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
一、隋大兴城的兴建与龙首原
二、芙蓉园的建成及水饰流觞文化的兴起
三、三月曲水流觞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唐长安城的扩建与布局特征
一、唐长安城的扩建过程
二、唐都长安城的布局特征
第三节 唐青龙寺建筑的平面布局
一、青龙寺的院
二、院的内部布局
第四节 唐都长安的绿化
一、街道、沟渠、皇宫的绿化
二、苑囿、池园、寺观、宅第的绿化
第五节 来唐日本人在唐都长安
一、遣唐使在长安
二、留学生在长安
三、学问僧在长安

第三章 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的布局、内涵与地位
第一节 龙脉、水脉与文脉——唐代曲江之于都城长安
一、曲江——盛唐长安的文脉
二、曲江——龙脉与水脉的交汇处
三、继承盛唐文脉,创建西安现代新文化
第二节 唐代曲江的园林建设
一、唐代曲江园林建筑的兴衰
二、唐代曲江文化区的规模及其园林风光
第三节 宋代以来的曲江
一、曲江宫殿、游乐燕喜之地皆为野草——宋代的曲江
二、曲江池畔黍离离,芙蓉园中牧儿讴——明代的曲江
三、曲江、杏园、乐游宴喜之地无涓流残址之可寻——清末民国时的曲江
四、曲江文化胜迹,新世纪重现辉煌——当代的曲江建设
第四节 大唐芙蓉园:盛唐长安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一、古典园林先河——曲江芙蓉园是中国第一公园
二、唐都长安文脉——曲江芙蓉园地区是长安文化中心
三、进士风流韵事——曲江流饮与杏园探花
四、新修大唐芙蓉园——盛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
第一节 西安古都的四大城址及其变迁的地理基础
一、周秦汉唐四大古都城址的变迁及现代遗存
二、定都长安:关中的宏观地理形势
三、城址变迁:西安小平原的特殊地理特征
第二节 从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来看西安附近渭河的侧蚀
一、唐东渭桥处
二、汉中渭桥处
三、汉西渭桥处
四、影响渭河侧蚀的基本原因
第三节 秦汉上林苑的功能及其与都城发展之关系
一、秦汉上林苑概况
二、秦汉上林苑的功能
三、秦汉上林苑与都城发展之关系
第四节 唐代长安城南郊的景观及其地位
一、韦、杜两姓贵族世代居住的聚居区
二、供个人游赏咏吟的别业集中区
三、寺庙宗教活动的集中区
四、南郊的景观及其与长安城的关系
第五节 曲江新区经济社会开发的地理基础与水土资源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二、水资源条件
三、土地资源

第五章 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温泉文化
第一节 秦都咸阳城郊的水利
一、秦陵北侧K0007陪葬坑所见的河池水景
二、渭北区兰池的建设与凿井汲水
三、渭南的湖池泉源利用
四、秦都咸阳城郊水利开发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二节 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功能及其演变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昆明池的兴修
三、昆明池的多种功能
四、唐都长安郊区著名园林及昆明池的干涸
第三节 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
一、昆明池的规模及其人工环境
二、昆明池上游涌滴水的人工改道及交水的形成
三、昆明池下游引水渠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第四节 华清池御温泉之都的历史文化特征
一、建筑规模帝王级,无与伦比御温泉
二、历史连绵六千年,持续发展数第
三、四美女神话流传,三帝王爱情长恨
四、骊山温泉得天独厚,沐浴文化博大精深

第六章 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
一、周人的发展与都邑迁徙
二、秦人的发展与都邑迁徙
三、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宋代关中小城镇的兴起、结构与布局
一、宋代关中小城镇的快速兴起与发展
二、宋代关中小城镇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三、宋代关中小城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秦成都“与成阳同制”考辨
一、有关成都“与咸阳同制”的古代文献
二、现代各家观点评述
三、成都“与咸阳同制”之我见
后记
……
序言 我与西安有缘,那是自小形成的。记得我刚记事的时候,老爸就经常说:你姑你叔都在西安,那里有我们半家子人呢。从咱这向西沿着陇海路,一千八百里就到西安了,与向北到北京向南到上海的路相等。虽然老爸所说到上海的距离有不少误差,但却给我心中留下了西安市是与京沪并列的大都市的印象,再加上那里有我的亲人,西安当然就更有魅力了。
后来有幸考上了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并在1986年夏季教学实习时,我选择了古都西安,才首次踏上我魂牵梦绕的这片热土,而且一下子就被她的神秘古朴所吸引。走在西安笔直宽阔的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雄浑的城墙、威严的钟楼,还有高崇的大小雁塔,我有时恍惚觉得回到了唐朝的长安:在莲湖公园的承天阁,我仿佛看到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兴庆宫的沉香亭与临潼的华清池,似乎让我见证了风流天子唐玄宗与美女贵妃杨玉环的传奇;在与唐朝同名的朱雀街上,我好像可以找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留下的快乐脚印。真的,我总也幻想着在哪个酒馆里能够看到李白把酒临风的身影。当年,我就报考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并于次年来到了西安。
攻读研究生期间,根据导师史念海先生的意见,我选择了东北与华北的明清农业地理进行研究,但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仍然是我特别感兴趣的。1991年春天,史念海先生组织西安各大学科研机构的同仁,举办了一个“西安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我撰写了一篇《唐都长安的绿化》的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国古都研究》(十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这是我研究西安的第一篇论文。1995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史念海先生主持的《西安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负责“春秋战国秦时代”图组的初编,后来又增加了《唐大明官图》的工作。在一年多时间里,史先生每个月定期主持召开一次研讨会,有时候是两周或每周一次。
文摘 二、变法图强与定都咸阳
尽管秦献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自厉公以来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但献公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死去了,当时秦国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难的处境。从国内来说,旧制度没有彻底废除,旧贵族势力仍相当强大,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健全深入,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从国外来说,魏国在惠王的领导下仍然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河西仍在魏国之手,一旦魏兵西出长城,冲破秦的“堑洛”防线,就会直逼泾渭地区,不但新都栎阳难保,就是旧都雍城也将岌岌可危。继位的秦孝公(公元前361一前338年在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没有能收复河西失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自己也是“常痛于心”。即位的当年(公元前361年),就公开发布“求贤令”,表示要继承献公未竟之志,重振穆公之业,继续发愤图强。他提出,无论是国内臣民还是外来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道广泛招揽人才的求贤令很快传播开去,当时在魏国的商鞅看到孝公礼贤下士立志变法的决心,就带着李悝的《法经》赶到了秦国。
商鞅是卫国没落贵族的后裔,故又称卫鞅。因当时国君的儿子叫公子,其后裔又称公孙,故而卫鞅又称作公孙鞅。所谓商鞅乃是入秦变法有功封于商邑(故城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八十五里)而得名的。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年轻时热心学习和钻研李悝、吴起等人的法家学说,得到了法家的精髓。由于得不到魏王的赏识和重用,跑到秦国来大展身手。他先在朝廷上舌战保守派的代表甘龙、杜挚,阐述了变法的意义,坚定了孝公变法的决心,也打击了权贵们反对的气焰。后在栎阳市门“徙木赏金”,向秦国百姓显示其执法如山、令出必行的原则,才从容不迫地颁布了第一部变法令。
首先,废除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按军功确定爵位与等级;其次,实行奖励耕战政策以富国强兵,重视耕织,抑制工商业,按军功行赏,严禁私斗;第三,改革户籍,实行编户制与什伍连坐法,鼓励兄弟分家。①这样就打破了僵化保守的旧思想,从政治经济上摧毁了奴隶制贵族存在的基础,确立了新兴地主在秦国的统治,发展了社会经济,壮大了军事实力,秦国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十几年研究古都西安历史地理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
本书的完成,首先应该感谢的是古都西安这个伟大的城市。是西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崇高的地位吸引着我,让我一步步走向周秦汉唐的都城,体验中华古代文明的魅力。
本书的完成,还应该感谢我的导师史念海教授。他老人家不仅引导我步人历史地理学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且还是我研究古都西安的直接领路人。如前言所述,我的第一篇有关古都西安的学术论文是在史先生组织的历史地理专题研讨会的推动下完成的,而参与史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训练了我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让我找到了进入古都西安研究的突破口。
史念海先生传授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此法要求,收集古今中外文献资料要先做详细的目录,然后一个个搜寻到手,最好达到竭泽而渔;在此基础上按时代分类做出资料长编,阅读分析原典,发现问题;接下来再带着问题去实地考察、调研,最后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判断;如果自己的观点有所创新,则撰著成论文,贡献给学界。我在研究古都西安的时候,就自觉地训练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心得的。我常骑自行车考察西安周边的古迹遗存、原隰景观,曾经向东过灞河,访秦东陵、芷阳湖、坑儒谷、骊山、华清池、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最远到达了鸿门宴的发生地;向西越沣河,考察过西周车马坑、灵台、灵沼与沙河古桥遗址;秦都咸阳及阿房宫、西汉长安、唐大明宫等大遗址更是我多次探访之地,尤其是唐长安城东南隅的曲江池遗址,我前后考察过20次以上;为了专门搞清楚曲江微观地貌的高低走势,我曾专门在下雨的时候来到曲池地方,观察其周边流水的方向。亲赴实地去感悟历史,更能真切体会史书文献背后的实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