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小岗村的故事(小岗村的真相,《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潜心五年力作)

2011-07-13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小岗村的故事(小岗村的真相,《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潜心五年力作) 去商家看看
小岗村的故事(小岗村的真相,《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潜心五年力作) 去商家看看

 小岗村的故事(小岗村的真相,《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潜心五年力作)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7528367/9787507528367
·条形码:97875075283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天津华文天下

内容简介 《小岗村的故事》:为什么“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二十多年江山依旧?为什么当年敢冒风险的小岗人,却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停滞不前?为什么可以写进中共党史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60份申请书却至今入党无果?在炫目的金字招牌的背后,小岗村有多少不为人知、令人震惊的幕后故事?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深入小岗村实地采访,继《中国农民调查》后再推力作,为无声者发出声音,为不平事鸣冤不平,让真相大白天下!
作者简介 陈桂棣,安徽省怀远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90年任合肥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已有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电影剧本等创作。 曾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鲁迅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代表作为《中国农民调查》《包公遗骨记》(与妻子吴春桃合编)。其他作品有:《不死的土地》《悲剧的诞生》《一起诈骗的背后》等。
春桃,女,湖南醴陵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创作涉足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等领域,其作品曾获“当代”文学奖。现供职于合肥市文联。
《中国农民调查》,揭露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业社会里的不公平现象。该书发行仅17天,即销售15万册 ,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当年出版界重要事件。该书后来在黑市畅销一时。本书是两位作者继《中国农民调查》后又一部重量级作品。
编辑推荐 直面小岗村,剖析小岗村。
为什么改革的源头,没有成为致富的龙头?
一部透视“中国改革第一村” 的病相报告。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一个真实的小岗村。”
——作家 陈桂棣 春桃

“小岗这么多年了,只有这本书才真实地把小岗的故事展示给了读者们。”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严宏昌

“(陈桂棣、春桃)两位老师肩上是有道义感、有勇气的。鲁迅曾经说过,无论中国怎么落后,仍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两位就是这样的人。”
——独立评论人 苏小和
专业书评 无论你是否读过《中国农民调查》,你都有必要品味一下《小岗村的故事》。
——读者

如果你静下心,就会发现,这本《小岗村的故事》,其实比《中国农民调查》来得更深刻。
——读者

中国农民版的“投名状”。比余华的《活着》还要精采,比《中国不高兴》还要愤怒。
——诚品网络书店

如果不是“陈桂棣”和“春桃”这两个名字,我不会看这本书……
1、我觉得小岗村在大包干时候没有悬念,在这之后小岗村发展起来是奇怪的,发展不起来是正常的。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毫无悬念的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如果不是这两位老师写的,我就不会看。
2、读了书,我还是感到了意外,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办企业,当个企业家创业是要有成本的,第一成本是他得有这个眼光,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企业家才干……但是往下看,我才发现,创业成本需增加一个环境成本……这变成什么成本?变成纯粹政府成本……这个成本在经济学上我估计没有这种东西……接下去,我想不仅是乡级政府抢劫,县级政府抢劫,各个部门只要有抢劫权利的都来抢劫……这一系列的故事看下来,我不断在创业成本后面加加号,需要很多成本,最后我发现一个农民创业,即使他有创业家才干、企业家才干,他需要多少成本才能够完全这件事?
3、编词、编概念我编不出来,编公式可以,《小岗村的故事》告诉我,就是成本不断的增加,最后仍然小于自由,于是自由不存在,财富创造不存在,小岗村发展不起来就仍然可以理解,核心原因是缺乏公民经济自由,或者说名义上有,实际上没有,被政府剥夺了。这是我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吴思

文学歌功颂德是容易的,但是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当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尖锐同时又是非常迫切的问题,这样的作品从采访到写作到出版都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们为此也是付出了,我觉得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我们的文学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我们这个社会付出的代价。以至于他们在他们生活的地方,生存都有很多困难,睡着睡着就觉的砖头飞过来,玻璃砸的是一塌糊涂。
——何西来

作家是要引起我们读者思考的。这些问题,有些在书中有答案,或者有些我自己给出答案,有些没有答案,因为我看出来,作者笔头是非常节制的,思想感情是非常克制的,再加上无奈,所以有些他也没有交待。就是说事实他也没有交待。有些我找不到答案,但是大部分我也有我的思考,有我的答案。
——刘茵

目录
第一章 歃血为盟
1.一辈子不再当农民 / 12
2.秘密会议 / 27
3.没有不透风的墙 / 44

第二章 突破禁区
1.“削职为民”/ 58
2.我给你一个电话号码 / 69
3.把天戳了一个窟窿 / 82
4.中国农村改革宣言书 / 97

第三章 风雨兼程
1.温饱之后的小岗人 / 108
2.祸不单行 / 118
3.住上了大房子 / 130
4.夭折的养殖场 / 138

第四章 好事多磨
镇党委书记开门见山:“宏昌啊,到今天我们镇里都还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你哪能在这干起这么多的企业,你把我们往哪儿摆?干脆,公司属于我们小岗镇吧。”

第五章 证明自己
望着书记走远的背影,严宏昌心里终于明白:说这话的,虽然是县委书记,但这么多年来,县里镇里对小岗村的要求,又何尝不都是如此?小岗村的发展不发展,都不是最重要,“只要求平稳就行了”,不出问题就好。

第六章 祸起萧墙
跑到跟前,才发现,被用作生产车间的平房的大门,已经被炸飞,只剩下了残存的半边;堆放在门旁边已加工好了的三袋瓶盖,也被炸得有如天女散花,落得满地都是。

第七章 壮士暮年
严宏昌对镇领导明确表态:“要我汇报,我只能按事实讲。别说小岗大严,就是凤阳,谁还不知道小岗村的实际情况?给总书记说了瞎话,我严宏昌今后出门还不被人骂死!”

……
序言 “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和当年不怕杀头坐牢也要“分田到户”的带头人严宏昌,早已是名扬天下了。新华通讯社《半月谈》杂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出的一期特刊曾这样评述:当小岗村十八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是他们“催生了中国农村的一轮大变革,孕育了后来改变亿万农民命运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因此,“他们的名字,也将自此载入史册”。
当然,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历史有它偶然的一面,当年有不少地方的中国农民,同样在冒着风险“分田到组”,甚至“包产到户”,不仅时间上比小岗早,而且人数之众、影响之大,也不是小岗可以比拟的。但是,后来小岗村被上上下下公认为“中国改革第一村”,自然有它必然的原因。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座村庄,会像小岗这样牵动着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牵动着执政党几代领袖关注的目光;牵动着一场又一场思想观念的大碰撞,导致乌托邦式的人民公社的彻底解体,并从根本上孕育和催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而引发出历时更久、波及更广的以城市为重点的中国经济体制更加深刻的变革,影响和动员起十三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对小岗村进行了一次为时半年的采访,在深受鼓舞与由衷感佩的同时,却也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不可思议。奇怪的是,这么多年了,其中的许多故事几乎没有被媒体正视过,或披露过。
听小岗人讲述三十年来发生的这些故事,有些,由于太意外,我们的思绪禁不住常常从故事中跳出来,突发奇想:
假如小岗村没有这些故事,中国的农村改革,或者说中国的改革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假如这里不是亿万人瞩目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这许多故事还会发生吗?
为什么,曾经不怕杀头大无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小岗人,却无力再现当年的雄风、续写昔日令人炫目的奇迹呢?
虽然三十年只是转瞬之间,但要准确地,把被时光湮没了的、被人们有意无意改写了的历史予以还原,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得不追寻当事人的足迹,北上,南下,竭尽全力遍访当年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以保证我们的作品更接近真实。
现在,坐下来讲述关于小岗村的故事,还发现,我们无法绕开那些在历史的进程中对小岗人曾有着重要影响者或称“英雄”的表现。很难想象,如果我们忽略或回避了这些个人和看似与其无关的事件,历史的陈述将怎样展开。
所以就需要从头道来,多说几句。


文摘 插图:






万里受命于危难之时
1977年6月21日,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严宏昌来说,不过是极平常极平常的一天。因为这天,和以往的无数个日子一样,他正领着来自苏、鲁、冀、浙、皖五省二三百个农民弟兄,忙碌在凤阳县轧花厂打包车间的建筑工地上。那是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一栋七十九间房的三层楼。他不可能会知道,卸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这天,抵达省城合肥,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和省军区第一政委;更不可能知道政局的这种变化,将会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已经61岁的万里“空降”安徽,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时!
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将中国折腾得不成样子。尽管,著名艺术家常香玉用她那河南梆子特有的高亢豪迈的唱腔,把亿万人民的喜悦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但是,整个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这时万里刚被解放出来,原是派往湖北省工作,临行前他去看望邓小平,向老首长辞行。邓小平虽处于半解放状态,尚未公开露面,却已可以自由行动。他听万里说要去湖北,迟疑了一下,说:“你不


要着急走,再等一两天。”邓小平随即向华国锋、叶剑英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于是,万里转而来了安徽。
当时的安徽死水一潭。全国各地都在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有牵连的人和事,而唯独安徽不但不放手发动群众揭批“四人帮”,还在捂盖子,一捂,就是8个月。作为十年浩劫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基本没有被触动。
万里到达合肥的第二天,顾不得旅途的劳累,就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解决安徽领导班子问题》的指示,果断地改组了安徽省的领导班子。紧接着,他就快刀斩乱麻,对那些派性严重而又不肯悔改的领导干部和造反派头头,该调的调,该撤的撤,该抓的抓,不姑息,不迁就;同时为在“文革”期间受到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平反昭雪,并及时将那些根本没有问题却被“靠边”和仍关在“牛棚”的干部解放出来,迅速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
这果断而有力的一套“组合拳”,很快将死气沉沉的安徽打出一片新天地。
可是,万里没有想到,就在他大刀阔斧拨乱反正的时候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