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爱,诫(现代人两性关系电影读本) |
|
|
|
爱,诫(现代人两性关系电影读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7501182787/9787501182787
·条形码:97875011827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时代联合
内容简介 《爱·诫》现代人两性关系电影读本。这是一本以电影作为案例,来讨论两性关系的书。它的第一身份是爱之书,其次才是电影之书。作者从每个典型案例中挑出不同的点,然后从心理、伦理、社会等角度切入,话题涵盖了情爱、性爱和婚姻。电影中的虚构,与当下的现实,在书中得以融会。【这是一本精致有深度的电影读本,对涉及情爱的经典影片一次有系统、有深度的梳理。配有大量剧照和海报。】
作者简介 张秋,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从事期刊管理(与法国桦榭集团合作出版的《世界时装之苑—ELLE》、《家居廊—ELLE DECO》、《名车志》等)。走过南京、深圳、大连,于体制内外几度轮回,从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狂热的兴趣主义者,推崇简单、无目的,但求性情。著有《第一镜》、《不准调头》。
媒体推荐 ?
编辑推荐 《爱·诫》: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一种罪孽和不道德状态。“我们获得更长了,但爱的更短了。”——奥斯?吉尼丝“到处都是性,除了性关系里。”——罗兰?巴特“在一个以拒绝为意识形态的社会里,婚姻体制贬值了。”——托尼?阿纳特勒拉
专业书评 ?
目录 【第1幕:情,诫】
第1场:《千禧曼波》
青春浪费值和爱情成熟度
关键词:生命周期和速度/沉沦的力量/“宝宝结对”/快餐化/感情的欺骗性
第2场:《迷失东京》
“第四情”只能是一个过门
关键词:暧昧/“一夜情”、“一夜性”/“爱情定律”、“艺术定律”/情感的审美价值
第3场:《生日快乐》
只差一点,和差一点都不行
关键词:心理角力/情感消耗/安全感/性别差异/“公平原则”
第4场:《太阳花》
我爱你,最好还是与你有关
关键词:偷窥、影像的观看/“心理现实”、心理缺口/符号/占有表象/幻想、幻灭
第5场:《天使爱过界》
要幻想,不要妄想
关键词:“浪漫”假象/作为神经病征兆的“无私”/“非理性的假爱”/“心理劫持”
第6场:《春逝》
阻断不幸的伤害链
关键词:感情盔甲/爱的逃兵/心理障碍/防御机制/信仰重建
第7场:《莉莉的诱惑》
躺在交易平台上的爱情
关键词:“恋爱资源”、“恋爱价值”/“潜规则”/“包养”/“高级妓女”/幸福感
第8场:《恋爱写真》
性别自尊的杀伤力
关键词:心理压力与平衡/条件顺差、逆差/“硬指标”、双刃剑
第9场:《少女小渔》
共有价值观问题上的一票否决
关键词:环境与人性变异/情感裂变和本性冲突/排异反应/价值认同
第10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自弃无法换回真爱、驱散孤独
关键词:“感觉剥夺”/关联需要/依从型神经症人格/“爱情乞丐”/“奉献”与受虐
第11场:《情人奴奴》
“杯水主义”的潇洒和末路
关键词:随心所欲、无所谓/消费主义/反态表现、行为假象/自弃、自虐/心理构建
第12场:《破碎之花》
从爱情中“退休”的报应
……
……
序言 是重,还是轻?(自序)
Ⅰ
爱情,面临着一个与生命相同的追问: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就其给人带来的快乐、甜蜜、激动、兴奋、狂热而言,爱情无疑是一种轻;
就其内涵中包括的责任、忠贞、包容、忍耐、牺牲而言,又是一种重;
就其引出的失落、忧伤、悲哀、痛苦、绝望而言,则是重中之重。
从生物观点来说,“避重就轻”,试图卸去所有的负担,完全符合人的本能,事实上这也成了众多个体追求的权利和目标,时髦的社会学家们同时也忙于为他们充当辩护人和开路先锋;
从文化观点来看,爱一旦“变得比空气还轻”,其运动将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或许正是幸福感普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轻与重失去了平衡,避重非但未能就轻,由此造成的失重之重,反而超过了爱情的自重,“避重就轻”因此事与愿违地陷入悖论。
Ⅱ
在和心理学相关的、完全不成体系的兴趣性阅读中,有两项内容,分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项是心理学家弗洛姆对各年级大学生所做的实验:让他们想象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呆上三天,没有电视和消遣性文学,只为他们提供“优秀”的文选作品、标准餐和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实验要求他们对这一想象的过程做出反应,结果每组学生中约有90%的人有强烈的恐慌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极端烦躁感,他们用来排遣这些感觉的方式是长时间的睡觉,和做各种杂事,从中急切等待着这一时段的结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与自我的相处能力在退化,人们如今羞于宁静,内心生活趋于消失,在心理上日渐依赖于“共同确认”,依赖于外界帮助下的排遣;
另一项是专事研习有关“身心灵课程”的台湾作家胡因梦认为最有趣的心理疗法:找位工作坊里的伙伴一同坐下来,然后花数十分钟的时间目不转睛地彼此凝视,如果在过程里生起不敢正视对方的窘迫感,就要立即察觉,并强迫自己继续凝视下去。她发现,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行为,做久了竟然会引爆情绪上的溃堤反应,许多人在过程中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一直在逃避人与人的“亲密接触”──一种能量上的彻底融合状态,进而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多么的封闭。这项疗法告诉我们,人与他人的联结关系在退化,联结程度在降低,人们无形中在忽视或者逃避内心的深层交流。
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正可以折射并影响到爱这种人类最高形态的联结,是紧还是松,是重还是轻。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类的情感纽带,正在变得日益脆弱与不安全,爱与性、爱与婚姻相互游离,真爱渐趋珍稀,乃至需要被“拯救”,性被越来越多地服务于驱除孤独和恐惧,婚姻被越来越多的人拒绝和排斥……
Ⅲ
本书在情爱、性爱、婚姻这三章前,分别使用了三句引言,它们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人类情感现状的一个描述:
我们活得更长了,但爱得更短了;
到处都是性,除了性关系里;
在一个以拒绝为意识形态的社会里,婚姻体制贬值了。
——它们的共同语态,也代表了本书所采取的写作姿态,即把脉、诊断与反思。
作为电影的狂热饕餮,那些包含着更高生活真实的虚构故事,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熟悉而拿手的案例。选取它们的标准,首先不是电影的、艺术的,而是视其和主题的关联度和典型性,当然还包括故事本身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与此同时,从新鲜性角度考虑,其中近十年来的影片占了大多数;从接近性角度考虑,中日韩三国影片又占到近半;从优秀性角度考虑,影片覆盖了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众多奖项,以及众多著名导演。
爱情作为一门艺术,作为个人所能享受到的最大幸福和最高福利,需要、也值得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追求。爱情又是电影以及所有文艺创作最脍炙人口的永恒题材。本书“电影+爱情”的写作模式,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Ⅳ
是重,还是轻?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笼罩着书中的所有案例,它是所有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无可回避的选择。
“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一种罪孽和不道德的状态”——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是经历了多次感情崩溃、为一名妓女疯狂地割下自己右耳的梵高!
文摘 青春浪费值和爱情成熟度生于1947年的台湾导演侯孝贤说,他发现现在好多年轻人,比起他们这一代,生老病死的周期和速度特別短、特别快,要快上好几倍,尤其是年轻女孩,花刚开,就谢了。所以在他反映台湾新人类生活和爱情的影片《千禧曼波》里,有一种出自长者的怜惜,和淡淡的悲悯。拍摄过都市边缘人生活的影片《我们害怕》(参见本书)的导演程裕苏,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时半夜一两点路过那些Disco,看到有一群年轻人在灯下吃药,或者是喝醉了酒,眼光迷离地坐在路边,我都会觉得特別心疼,因为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是个问题孩子。如果他们看到自己拍的片子会感到一些温暖,我就成功了”。女主人公Vicky高中没毕业,16岁就出来玩,没职业,没特长,青春是惟一可供她挥霍的资源。她每天跟一帮朋友泡Disco Pub,吃E丸,吸大麻,追求的是“high到那种境界”,常常半夜或靠近天亮才回家。她有美丽的外表和最in的穿戴,知道什么是现在最in的酒,抽烟的样子也很老练。她对发生在自己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不会大惊小怪,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她和男友阿豪都离开了家,在台北租了一间房同居。阿豪同样不工作,没钱了就跟同学借,一次偷了父亲的劳力士,当了八万块。为了逃兵役,他曾故意把自己弄得很瘦,还一个劲地用安非它命,癮很大。Vicky和阿豪的关系很特別:阿豪爱她的方式,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占有欲,他每天守着Vicky回家,然后对她实行“例检”,内容包括检查她换下来的衣服、闻遍她的身体、翻遍她的包、看遍她的各种票据和手机中的通话记录,如此等等,查得仔仔细细,不厌其烦。Vicky早就习惯,麻木了似的,也不反抗,偶而被他问急了,甚至发展到他动手打她,她才会骂他“神经病,变态”。每次Vicky要离开他,他都有办法找到她,然后求她,她跑不掉,只好再回去,如此反反复复。于是她对自己说,存折上还有50万,等50万花完就和他分手。后来她真的做到了,咬牙斩断了他们三年的关系,阿豪痛哭一场。Vicky叫妈妈到阿豪那里去拿东西,她的衣服已经全部被他剪掉了,只给她留了一部手机,那是为了让他还能找得到她,她当然不会再用。Vicky很快就跟了平常一起玩的捷哥。他和阿豪不同,有大哥的样子,很纵容Vicky,到处都带着她玩。捷哥在江湖上混,很义气,別人什么事情都找他,他也什么事情都管。有一回他的几个朋友有了麻烦,打电话找他帮忙,他半夜回家拿了枪匆匆离开,没有叫醒Vicky,等她一觉醒来,他已经秘密地去了日本,给她留了房门钥匙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