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哲学笔记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红楼哲学笔记 |
|
|
|
红楼哲学笔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108030926/9787108030924
·条形码:97871080309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红楼四书
内容简介 对于精神价值的创造,文学最能体现其广度,史学最能体现其深度,而哲学最能体现其高度。《红楼哲学笔记》正是从哲学的制高点把握《红楼梦》,把这部小说视为比王阳明更为丰富的形象性心学。其异端性的诗化心学内涵,内与儒、释、道相关而自成一格局,外与西方诸大哲学家相逢而自立一高峰,完全是一种举世无双的哲学大自在。《笔记》还抓住《红楼梦》的悟性哲学特点,相应地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其哲学的要害,从而表述得生动明快,谈玄而不空洞,悟虚而充满实情实境,通过此书,《红楼梦》的大智慧再一次像星辰一样在我们眼前闪烁。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生于福建南安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性格组合论》、《传统与中国人》、《放逐诸神》、《罪与文学》、《现代文学诸子论》、《人论25种》,散文集《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及《漂流手记》九卷等。
编辑推荐 《红楼哲学笔记》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目录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序
内篇:红楼哲学笔记
引语
第1—21则
上辑:落基山笔记(写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第22—82则
中辑:马里兰笔记(写于美国马里兰州)
第83—157则
下辑:九龙塘笔记(写于香港城市大学校园)
第158—249则
辑外辑:白云天笔记(写于漂流途中)
第250—300则
外篇:红楼哲学补述
《<红楼梦>哲学内涵》续篇
一、雅典与耶路撒冷
二、《红楼梦》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三、曹雪芹与尼采贵族主义
四、曹雪芹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五、《红楼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六、曹雪芹与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七、《红楼梦》与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
《红楼梦》的澄明五境
一、澄明幻境
二、澄明空境
三、澄明诗境
四、澄明乡境
五、澄明止境
六、结语
附录
轻重位置与叙事艺术——和李欧梵谈《红楼梦》
搜索《红楼梦》的精神天空——《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
悟《红楼梦》,悟人间事——答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江素惠问
后记
……
序言 去国十九年,海内外对拙著《漂流手记》(散文九卷)有不少评论,其中我的年轻好友王强所作的《漂泊的哲学与叩问的眼睛》一文道破了我的写作“奥秘”:讲述只是拯救生命的前提和延续生命的必要条件。他以讲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动因为喻,说明我的作品不是身外的点缀品,而是生命生存的必需品。相传萨珊国国王山鲁亚尔因王后与一奴隶私通,盛怒之下将王后及奴隶处死。这之后又命令宰相每天给他献上一少女,同寝一夜,第二天早晨杀掉,以此报复女人的不忠行为。宰相的女儿谢赫拉查德为拯救少女,自愿被献给国王。她每夜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国王因为还想听下一个故事就不杀她,结果她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她的讲述是生命需求,是活下去的需求。
文摘 内篇:红楼哲学笔
引语
【一】
曹雪芹是文学天才,又是哲学家,但他没有哲人相、玄学相,所有深邃的形上思索都蕴藏在意象性的表述之中。其对宇宙人生的柏拉图式的洞察与把握,全含蓄在《红楼梦》的情节与人物里。贾雨村关于“正”、“邪”二气与中道之性的界说;贾宝玉关于“女儿水作、男人泥作”的怪论;史湘云关于“阴阳一体”的妙语;林黛玉关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感悟;秦可卿关于“盛筵必散”、“否极泰来”的警告;妙玉关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提示等等直接的哲理表述尚可捕捉,而融会贯通于整部文本中的大观视角、自然(石头)人化、本真归属、故乡定义、澄明止境、兼美情怀、青春理想国、女儿人极图、“槛外人”异端意识、“大荒山”荒诞存在暗示以及有无、色空、真假、聚散、好了、观止等不二法门哲学大思路、大矿藏则不容易充分发现。开掘这些大思路,也许正是曹雪芹后世知音的乐趣,倘若更为有心,把这一开掘作为“评红”的一种使命,那就更好。
【二】
从哲学上说,《石头记》是一部自然人化的大书,即石头化为人的大书。从石到人,这是外自然的人化;从欲到情,从情到灵,这是内自然的人化。宝玉原是一块石头,一块女娲补天时淘汰的石头,黛玉原是一株草,一株需要浇灌的“绛珠仙草”。两者都是大自然的一颗粒、一符号。用宇宙的大观眼睛看地球,便会知道人类的世界原是洪荒的石头世界,人的生命也是从洪荒的大自然中逐渐形成。人从自然界走入人界后,身上还带着自然的特性。石为五色石。石是有色的,人之所以为人,也天生带有色欲。王国维说,玉即欲的暗示,欲乃是悲剧之源,这道破了部分真理,但是,贾宝玉的人生过程恰恰是由欲升华为情、为灵的过程,他开始喜欢吃女人的胭脂,喜欢宝钗肉感的胸脯,后来则愈来愈向林黛玉的深邃情感靠近,在林黛玉的导引下不断向灵世界提升。这个过程是宝玉的内自然(包括感官、情感、心理)人化、精致化的过程,也就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即欲逐步减少,情逐步加深,最后达到情的纯粹化和精神境界上的天人大圆融。
【三】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命十二舞女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第一支《红楼梦引子》云:“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第五回)
这个总问题可分为文学问题与哲学问题。
文学问题是感性问题。谁为情种?《圣经》的答案是创世记的亚当与夏娃。而《红楼梦》则是神瑛侍者与绛珠
……
后记 2006年我到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客座”时,哲学系主任李瑞全教授邀请我作一次讲座。这是我第一次对哲人讲述了《红楼梦》哲学。之后,我到台中的东海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座教授,又作了一次更完整的表述,这就是收入《红楼梦悟》(“红楼四书”第一部)中的《(红楼梦)哲学内涵》。
本书《红楼哲学笔记》是对“哲学内涵”更深的开掘。有心的朋友倘若想了解笔者对红楼哲学的全面把握,就必须把我前后的表述联系起来阅读。
本书的责任编辑徐国强先生,是国内的第一读者,却又是非常认真、热情的编者,在此,我谨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