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 |
|
|
|
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17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801496701
·条形码:978780149670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该书为阅读中国丛书的一种,作者是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原作写于1960年代,1990年代做了修订,1995年出版修订本。它重申了初版最初研究的核心命题和观点,特别是它把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虑,它发现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做出的土生土长的贡献,它确定了1941~1942年具有分水岭般的重要性,战争和革命事业都在此找到了新的综合点,它还重申了"延安道路"在日本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修订本后记中的总结是耐人寻味的,他说:
当我在1990年代反思"延安道路"时,我所得出的结论是:
其一,作为对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实践的总结,"延安道路"所体现的是世界边缘地带所发生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它对关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也有重要意义,其贡献包括使占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获取更大权力的那些政策,如由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所构成的"静悄悄的革命"和互组合作及民主政治的初步发展。原著的中心点依然是正确的。
其二,然而,由于我在早期研究工作中的疏忽,在我总结出来的"延安道路"道路中又掩盖了专横与倒退的倾向。当这些倾向在人民共和国时期,特别是1957年、1979年、1989年等年头被发展到极端时,其结果是令人悲痛的,同时也有违中国革命那些最美妙的诺言,包括实现民主、平等和是农村摆脱贫困。
从我所总结的"延安道路"中,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的那些矛盾的起源。为了使"延安道路"中最富有人道的那些因素得到发扬光大,也为了辨清那些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类解放的那些专横势力,用复杂的眼光去认识"延安道路"将大有裨益。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马克o赛尔登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认识中国革命中的"延安道路",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该书中文版出版对于中国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赛尔登(Mark,Selden)
简介无
媒体推荐 前言
这本书的初版是新一代关于革命中国的第一批学术著作:使用的关于共产党的情报档案文件来自台湾、日本和美国;提供了第一批关于单个根据地的“微观社会”研究;尝试一方面从中国政治和社会,另一方面从国际力量两方面探讨地方的革命进程;本书还从占优势的集权主义理论模式和国际共产主义理论模式中脱离出来,转而探究革命变革中的创造性和民粹主
义来源。
这本书还是1960年代一批大事件的产品,特别是那些发生在美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事件,它受到当时全球重组和新思维的影响。从20年前美国干涉中国内战,直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从东南亚到全球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南北关系等在意识形态、政治及军事上的冲突,美中关系一直处在没完没了的斗争之中。那些斗争形成了美国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进程的理解。
1963年,当我为最终完成《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进行资料研究时,美中力量和全球力量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美国全面卷入越南战争,这时分裂力量形成,不久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美国则出现了要求公民权利、反战及新的左派运动。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支柱似乎正在瓦解。美国在越南失败后不久,其霸权力量节节下降,中苏联盟瓦解,这一切为突破美中关系研究,重新审视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时间在向前进,甚至是迫使我们忙于研究新的问题。我想弄清一个贫穷而技术落后的农业国家是如何在15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抗战的,那些殖民侵略者的神力,足以使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早期的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特别吸引我的是,广大抗战力量的先锋有没有可能在贫穷而屡遭蹂躏的乡村创造性地致力于解决贫穷、不平等和落后问题,这些正是现在后殖民世界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原版前言中,我把这件事渲染为更有希望的新纪元:“这是我们时代的核心问题。人民如何打碎压迫、贫穷和恐怖的枷锁,他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变为有力的行动,如何发展人类的自由和美好前景?人类如何站立起来?”那时在另一个贫穷的农业国,革命力量正在对看起来无敌的侵略者予以致命一击,使美国,以及国际政治、文化和理性生活陷入危机之中。
到1971年,在美国封锁、敌对并寻求孤立中国,把她作为国际弃儿20年之后,两个国家开始重新建立外交关系,然后重新确定全球敌对和联盟的版图。这些过程有益于重新反思战争和一般意义上的革命,特别是长期的中国革命。《延安道路》发表于1971年,正值美中关系向正常化大步迈进的时候,是两国相互承认的戏剧性转变的时刻。
在我着手准备为这本书增加批判内容时,美中关系已经度过了20个喧嚣的年头。长时间的文化革命影响了市场、个体和外国资金的流入——尽管是以隐蔽而复杂的方式,毛的遗产还是继续影响着中国的事业。从1980年代,邓小平的中国出现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同样重要的是,前苏联和整个东欧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解体,以及冷战结束,已经将国际政治和美中关系问题转变为最基本的平等问题。重新思考研究动机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次出版本书,重申了初版最初研究的核心命题和观点。特别是它把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虑;它发现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做出的土生土长的贡献;它确定了1941~1942年具有分水岭般的重要性,战争和革命事业都在此找到了新的综合点;它还重申了“延安道路”在日本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
编辑推荐 作者对"延安道路"的理解和诠释十分新颖独特。读完该书之后,不管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者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所做出的那些分析与评判,比起那些纯粹从意识形态需要出发的肤浅、空洞抽象的看法和解说(无论颂扬还是否定「延安道路」)都更有价值,也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本书在初版发行二十多年后再版这个事实,就充分表明了中外学界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陕西省:革命的环境
第二章 西北的反叛和革命者
第三章 从土地革命到统一战线:1935—1936年的陕甘宁苏维埃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在1937—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
第五章 危机与对新秩序的探索
……
文摘 书摘
1923年孙逸仙和共产国际的代表达成协议,建立了国民党和羽翼未丰的共产党之间的第一次联合阵线。共产党仅在两年前于上海成立。1924年1月,第一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共产党人进入国民党,甚至获得一些领导职务。两党就国内政策达成一致,在苏俄帮助下,开始了合作时期。
“五四,,时期热切寻求新思想的风气,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陕西。然而直到国共合作时,共产党才作为一种组织力量出现在西北地区。1924年春天,共产党和它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绥德建立了陕北支部,次年在榆林建立支部。党团支部的建立反映出魏野畴和李子洲的工作成绩。当时还没出现省级的党组织,因此,这些支部也许就是半正式的省级机构。支部成为组织激进学生的核心。例如刘志丹,1924年中学毕业前加入了青年团,1925年初加入共产党。那年秋天,他成为广东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里的青年共产党员之一。
陕西共产主义运动此时仅集中在学生和知识分子小圈子里,与工人和农民隔绝。尽管1926年以前华中、华南发生大规模农民运动,波及数省,但在西北农村穷人中几乎察觉不到这样的活动,虽然一些地方曾有暴动发生。至于劳工运动以来,在沿海城市和迅速工商业化的地区迅速蔓延,但几乎没有波及陕西,甚至因外国人屠杀中国示威者引发的激烈“五卅运动”,席卷各地的罢工和抵制行动,在陕西也难见回响。共产党虽然作了努力,陕西稚嫩的无产阶级仍然弱小与零散。整个西北处于中国工业中心和铁路网之外。除了最北部有一块小油田外,陕西没有外国人工业。我们能发现的“无产阶级成分”,仅数以千计而已。他们主要集中在西安,那里一些小型工业——称“手工业”更为确切——发展起来。这些小工业以纺织厂为主,最大的雇佣数十名工人。陕西实际未受到工业革命的触及。在西安努力发动弱小和无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努力流产了。然而形势很快就提供给共产党接近工人和农民的环境。
革命活动平静了一个时期,陕西仍是各派军阀争夺的战场。1926年夏天以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国民党统一全国的军事努力北伐战争,唤醒了各种潜在力量,此时冯玉祥再次重返陕西政界,成为主导人物,预示新时期的开始,冯玉祥在国民党陕西省领导人物于右任的陪同下,刚从苏联考察旅行归来。结果冯再次成为掌管全省的军阀,这次他是在活跃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联合旗帜下进行统治。冯的国民军迅速打败刘镇华的军队,把皖系军永久消灭。清朝覆灭以来,皖系军阀在陕西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