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 |
|
|
|
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052339
·条形码:97873000523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宗教学译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是对于不断演进的“宗教经济”理论的重要总结。斯达克和芬克对于反宗教的世俗化理论和非理性宗教理论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他们所建构的理论为那些喜欢理性选择进路的人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对其批评者提出了挑战。
本书获得国际性的“科学宗教学学会”(SSSR)2001年度最佳著作奖,是科学宗教学新范式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阐述。罗德尼·斯达克和罗杰尔·芬克在孕育了几十年的宗教研究的范式革命中扮演了领衔角色。他们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以99个可测试的命题为线索,从个体的宗教行为(微观)开始,到宗教组织的动力(中观),再到整个社会的宗教运行--宗教大市场(宏观),为宗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范式。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也用实证材料和激情语言批驳了旧范式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罗德尼·斯达克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界的巨擘,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和比较宗教学教授。他的《基督教的兴起》(1996)、《宗教的未来:世俗化、复兴和新异教派的形成》(1985)等获优秀著作奖。
罗杰尔·芬克是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学教授。他与斯达克合著的《美国走入教会,1776—1990:宗教经济中的成功者和失败者》(1992)曾获多项优秀著作奖。
媒体推荐 总序
宗教学,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年来似乎正在成为“显学”。
在西方学术界,面对着伊斯兰教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内的勃兴.穆斯林和清真寺在西方许多城市中的涌现;面对着佛教和印度教乃至某些中国宗教不单在亚洲继续存在,而且在西方扩大地盘的事实;面对着基督新教在中国和东亚、基督正教在俄国和东欧、基督公教和基督新教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迅速复兴和发展的现状;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此消彼长的局面;面对着社会生活世俗化与宗教信仰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形势……学者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与宗教相关的问题,不得不尽力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现象学、哲学等学科的方法),去研究宗教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甚至不得不时时更新研究的方法、重新思考以往的结论。凡此种种,都使得宗教学不但在学生众多的大学课堂上经久不衰,在种类繁多的学术会议上热闹兴旺,在自成一类的学术出版中日益发达,而且在从上帝存在的证明这样古老的传统哲学问题,到新兴宗教的作用这样紧迫的当代社会问题上,在从精神生活的趋势这样普遍的社会人生问题,到宗教对话的基础这样现实的文明共处问题上,都继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因此之故,宗教学在西方,以130岁的高龄(就宗教科学言),甚至2 500岁的高龄(就宗教哲学言),而呈现出蓬勃生长的态势。
在中国学术界,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各宗教的迅速复苏和发展,对学者们的工作提出了纷繁多样、层出不穷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以适应宗教形势和社会形势的现实要求。而研究宗教的学者们尽管来自不同的领域,尽管面临缺少资料、缺少资金、缺少语言训练、缺少社会理解等等困难,仍然依靠自发、自愿的艰苦、卓越的努力,继承了前辈们中断了30年的宗教学术事业,使中国宗教学在短短20余年间,获得了琳琅满目的丰富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展。现在,对于宗教学研究的迫切性、重要性,社会各界已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一些政府机构和宗教团体,已经越来越重视宗教学的研究,不少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也越来越关0和支持这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情况,作为中国宗教学界众多学者20年努力的可喜结果,不但是中国学术全面发展之福,也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之福。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宗教学发展还面临一些具体而重大的困难。除了需要社会上下各界的进一步理解和思想解放,以便进一步消除研究禁区和填补研究空白之外,曾经夭
折而新生不过20余年,因而同发迭国家相比还很弱小的中国宗教学最需要的,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积累资料。在前一方面,现在已有一些高校设立了宗教学系,更多的高校设立了名称各异、侧重不同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尽管这些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总体上说还存在“倒金字塔”(即研究生多于本科生)或类似现象,但毕竟已在开始扭转人才缺少的困境。在后一方面,现在国内在资料的翻译引进方面依然十分零散,在发达国家宗教学百花齐放、分支细密、大师辈出、名作如林的状况下,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更如一鳞半爪,少得可怜。这不但使研究者难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扩大视野。难以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自己成长所需的养分,大大拖了现有研究工作的后腿,而且使有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难以得到教学所需的资料,难以了解基本的(更不必说最新的)学术进展情况,直接拖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后腿。
有鉴于此,我们不惮能力薄弱,组织创设这套译丛,希望得到学术界、教育界新老朋友、耆儒新秀们的参与和支持,一起来开始扭转中国宗教学资料缺少的困境,一起来为中国宗教学的人才培养做一些资料积累的工作。在初创阶段,为了适应我国宗教学需求的特点和我国宗教发展的特点,拟设立宗教学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规范性研究和对话性研究)、佛教研究和基督教研究三大系列;为了适应学术研究、教学参考和广大读者层次不同的需要,拟采取概论专著和经典名著兼收并容的方针。
我相信,零散的力量若能相对集中,累积的效果必将十分可观。我还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推进学术、造福社会的美好愿望,让我们共勉。把这愿望变成行动吧!
何光沪
2003年10月31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目录 作者致中国读者
导论无神论、信仰以及对于
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
第一部分 冲突中的范式
第一章 老问题、新观点
第二章 理性和“宗教头脑”
……
文摘 书摘
托里继续指出,穆斯林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说“他做了一件事……期待未来的回报”,这是有关某个人的行为的完全充分的解释(同上:13)。简单地说,理性选择就被织人伊斯兰教之中,其他的世界大宗教也是这样。我们因此同意马克斯·书伯的观察:“宗教或巫术驱使的行为是相对理性的行为……它遵循经验的规则……因而,宗教的和巫术的行为或思维务必不要从日常有目的的行为中隔离出来。”([1922]1993:1)
也要认识到,理性假设只是很多现代社会科学的起点。因此,虽然极为重要,却没提供多少理论。例如,当我们面对真正的解释工作时,说人们甚至在宗教上也尝试理性地选择,这不过是一个口号。比如我们要解释为什么人们选择这个教会而不是那个教会,或者为什么人们在经过初始阶段的热情之后会脱离一个宗教运动,理性前提告诉我们要寻找回报或满意的差别,但也就是这些,摆在社会科学家面前的其余的任务,就相当于一个侦探在一件谋杀案上寻找凶手动机一样。真正的工作还有待完成。
而且,在建构很多宗教方面的理论时,我们自己很少提到理性。所以,我们反对被称做“理性选择理论者”,好像我们是因为我们只是某种隐秘的经济学理论“宗派”的刚入门者,因此不能处理宗教现实的细致微妙现象。旧范式的宗教“非理性选择”理论把一切都追溯为无知或心理疾病,我们发现这种备受推崇的东西其实一点也不细致微妙。上面的讨论也应该已经明确.我们不从社会化和文化的显著影响退缩而空谈任何社会理论的必要方面。实际上,如果本书能被划作理性选择传统的著作的话,在同样程度上詹姆斯·科尔曼,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e),卡尔·马克思(Boudcln,1993)或塔尔科特·帕森斯(Johnson,1996)的著作也都能够被如此划归了,如此而已。虽然我们不退让,坚持认为宗教选择受理性引导,正像世俗选择受理性引导的程度一样,但是我们并不错误地把理性前提作为个体行为的充分解释,更不用说大的社会过程了。
结 论
这些就是新范式的要素。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会从这些基本设定推导出很多结论,其中很多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并不虚妄地认为我们在每一个事情上都是正确的。无疑会有很多的修改和扩充——有些是由我们来做,更多的是由我们的同行和后来者来做。但是关于社会科学对于宗教的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转变,这却是一点都不虚妄的。堆积如山的事实禁止我们走回头路一回到过去那种简单确信中去。
人类本质上是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