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

2010-11-2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 去商家看看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 去商家看看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411617X/9787564116170
·条形码:97875641161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丛书

内容简介 地下街作为一个在城市中分布较广的公共建设,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与城市能否形成共同发展,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共7章,分为3个主要部分。第1部分是对地下街发展与基本性质的研究,解读地下街的发展脉络、基本性质与影响因素。第2部分从地下街开发和经营与城市结合的两个角度,探讨地下街发展注重环境人性化、特色化与整体化,以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组成与延伸的现象,并透过地下街的实施过程、空间结构与类型分析,归纳出地下街形成发展趋势的模式。第3部分分析地下街如何结合城市设计,整合地上地下城市要素与体系,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可供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人员参考,也可供城市建设人员及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学习。
编辑推荐 《城市立体化视角:地下街设计及其理论》是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结构与框架
1.3 创新点

2 地下街的兴起与发展
2.1 地下街的起源与定义
2.1.1 地下街概念的出现
2.1.2 地下街的定义
2.2 影响地下街的相关理论
2.2.1 促使地下街发展的理论
2.2.2 运用地下街实现目标的理论
2.3 地下街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脉络
2.3.1 欧美等国的地下街
2.3.2 日本的地下街
2.3.3 中国台湾地区的地下街
2.3.4 中国内地的地下街
本章小结

3 地下街类型、特征、作用及影响因素
3.1 地下街类型
3.1.1 不同形态的地下街
3.1.2 不同区位的地下街
3.1.3 不同城市功能的地下街
3.1.4 不同开发理念的地下街
3.1.5 其他分类
3.2 地下街特征
3.2.1 基本空间构成
3.2.2 透过对比而区分出的特征
3.3 地下街的作用
3.3.1 延续城市步行与商业的活动
3.3.2 转移低密度商业,创造城市持续发展的契机
3.3.3 回收城市投入的公共建设资金
3.3.4 连接城市分散的公共空间
3.4 城市发展的驱动与限制
3.4.1 城市发展对地下街的驱动
3.4.2 城市发展对地下街的限制
本章小结

4 地下街开发与经营——地下街发展趋势之一:重视环境的人性化、特色化和整体化
4.1 地下街开发与经营特征
4.1.1 开发特征
4.1.2 经营特征
4.2 前期作业与计划拟定
4.2.1 前期作业
4.2.2 计划的拟定
4.3 地下街的开发实施
4.3.1 开发主体模式
4.3.2 开发流程模式
4.3.3 城市设计的介入分析
4.4 地下街经营策略与调整
4.4.1 在开发阶段调整的经营策略
4.4.2 营运后所进行的经营策略调整
本章小结

5 地下街与城市——地下街发展趋势之二: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与延伸
5.1 地下街性质的转变
5.1.1 新概念的形成
5.1.2 新概念的表现
5.1.3 设计原则的改变
5.2 地下街的城市场所精神
5.2.1 地下街需要城市场所精神
5.2.2 发展休憩、交流与让人驻足的场所
5.2.3 引入城市活动、文化和记忆
5.3 地下街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的组成
5.3.1 地下街对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的影响
5.3.2 城市地卜地下公共空间布局调整
5.3.3 典型地下街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组成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6 地下街与城市设计——运用城市设计促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
6.1 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6.1.1 地下街设施对地面环境的影响
6.1.2 地下街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
6.1.3 地下街成为城市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6.2 城市设计为促进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6.2.1 当前城市建设体制因各专业分工过于细分所造成的问题
6.2.2 城市设计能整合地上地下及城市各要素及体系
6.3 城市设计整合地上地下城市要素与体系之分析
6.3.1 地下街与广场、街道、绿地
63.2 地下街与建筑
6.3.3 地下街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6.3.4 地下街与城市综合体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台北车站周边地下街
附录2 台北东区地下街
附录3 上海南站附属地下街
附录4 广州动漫星城
致谢
……
序言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技术和美学等发展的需要而建构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主要对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形成的空间进行三维形态整合,创造环境宜人、活力盎然、特色鲜明和社会公正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是创造活动,强调追求个性与遵循共性结合、自下而上与白上而下研究结合。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设计愈来愈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正在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90年代是城市设计实践发展期,出现了大量的国际与国内设计师在我国的实践;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城市设计总结提高时期,在总结设计实践经验的同时,探索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运作和管理体系。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工程设计的桥梁,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补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形成,它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领域和知识体系。城市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每个国家的城市设计都会与自己的城市建设实践密切结合,推进其理论的发展。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形态,其理论也必然围绕城市形态展开,包括:理想的城市和城市形态,影响城市形态形成的内在因素,城市形态形成的机制与方法,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等。
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与城市形态(三维)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基础,应首先受到重视。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包括城市经济、城市政治、城市社会行为、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发展技术和城市美学等,它们都是城市形态形成与变化的深层原因,例如政治因素,权力至上理念与和谐社会理念在市政中心区设计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发展因素与形态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形态思考,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避免设计仅以美学因素作为原则的误区,也有利于克服设计中由于内因与外显形态关系的知识缺乏,造成“理论一大套,形态老一套”的弊病。
其次,城市设计的方法也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方法包括创作方法和运作方法两方面,作为独立的学科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方法,特别是创作方法,它既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也区别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方法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当前从事设计的规划师和建筑师们能跳出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习惯的专业方法。
第三,研究新时代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趋势的表现和对城市构成的影响。城市的紧凑化、立体化、有机化、绿色化和枢纽化等,都是当代的发展趋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城市的特征。城市交通发展中的TOD理念将改变城市的形态结构。
文摘 插图:


2 地下街的兴起与发展
2.1 地下街的起源与定义
2.1.1 地下街概念的出现
1 )基本雏形
地下街是由地下通道所演变而成的。为了分担地面上人车争路的人流,所开发出供行人穿越街道的地下通道,它跟地面行人天桥具有近似的效果。原本地下通道只是单纯作为提供给行人一种穿越道路选择的新方式,内部并无商店或是设施,但自发现其具商业效益后,通道的两侧开始悬挂广告,由于效益不错,人们在通道两侧规划橱窗与广告灯箱。在此阶段,地下通道只有交换商业信息的功能,而无商业交易。随着扩大规模与使用人数增加,地下通道开始设置展台与商店,正式结合商业行为。复合商业模式让人们发现地下通道竟能有商业价值及经济效益,因而促使人们持续改善内部环境,逐渐演变出地下街的雏形。
由地下街出现的过程可得知,“复合功能地利用地下空间”与“具商业开发的价值”为地下街出现的两个主要因素。
2)多样性的推动因素
商业与地下通道的结合,为地下街基本雏形出现的主因,但地下街会出现现今的多样性发展,则尚由其他因素推动所导致。
推动因素1:城市交通枢纽的出现
早期车站主要是提供旅客乘车信息与短暂休息的功能,并进行交通工具搭乘,虽有商业的需要,但只简单在主站体周边布置小规模的商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