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后形而上学希望

2010-10-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后形而上学希望 去商家看看
后形而上学希望 去商家看看

 后形而上学希望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3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32746585/9787532746583
·条形码:97875327465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罗蒂自选集

内容简介 《后形而上学希望》系统阐述了罗蒂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思想。罗蒂在其中不仅继续阐发了反本质主义本体论、反表象主义认识论和相对主义真理观思想,而且热烈提倡唯生物主义人性论、最低纲领自由主义政治学、非原则主义和情感主义伦理学、平庸主义法理学、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文化政治学解释的人权观、私人化的宗教观等主张,提出了一种以希望代替知识,以想象力代替理性的哲学。
《后形而上学希望》全面展示了罗蒂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强大冲击力,是了解当代西方哲学最新走向和动态的必读著作。
作者简介 理查德·罗蒂(Riehard Rorty,1931-2007),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在耶鲁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罗蒂的主要著作
  在国内出版的有:《哲学和自然之镜》及《后哲学文化》等。
  理查德?罗蒂生前亲自选取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经过分类整理而成本套自选集,其中大多数论文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序
1 用希望代替知识:实用主义版本
1.1 没有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
1.2 没有本体或本质的世界
1.3 没有原则的伦理学
2 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和政治学
2.1 反极权主义的实用主义
2.2 相对主义:发现和制作
2.3 “后现代主义”与政治学相关吗?
2.4 过于哲学化的政治学
3 实用主义,宗教和政治学
3.1 作为谈话终止者的宗教
3.2 宗教信仰、理智责任和罗曼司
3.3 文化政治学和上帝存在问题
4 实用主义和法律
4.1 实用主义的平庸性和正义诗学
4.2 你能从反基础主义哲学家那里期望什么?——对林恩·贝克的答复
4.3 实用主义和法律——对戴维·卢班的回应
5 实用主义和女权主义
5.1 女权主义、意识形态和解构——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观点
5.2 女权主义和实用主义
6 实用主义和正义,人权及自由主义
6.1 对最低纲领自由主义的辩护
6.2 作为较大忠诚的正义
6.3 人权、理性和情感
7 实用主义和社会希望
7.1 失败的预言、光荣的希望
7.2 全球化、同一性政治学和社会希望
7.3 列宁主义的终结、哈韦尔和社会希望
附录1 托洛茨基和野兰花——理查德·罗蒂自传
附录2 后哲学政治
附录3 民主替代哲学
……
序言 毫无疑问,罗蒂是今日美国最重要的、其观点也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卡维尔甚至称罗蒂为自詹姆斯和杜威以来最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泰勒虽然不同意罗蒂的看法,但也指出,罗蒂总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出人意料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哲学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可能如卡维尔所指出的:罗蒂从学院哲学走向了世界哲学(基于康德对这两种哲学的区分)。我们知道,当罗蒂离开了作为学院哲学之象征的普林斯顿哲学系而出任弗吉尼亚大学凯南人文讲座教授以后,他主要是在文学系和法学院上课,在他从弗吉尼亚大学提前退休以后,更是去了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系任教。可是他所讲的实际上还是正宗的哲学问题。这使得真正对哲学问题感兴趣的人仍然不能不读他的著作,而从事政治和法律哲学、文学和文化问题研究的人也对他的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将对罗蒂的主要著作、他与一些当代哲学家的主要争论以及他的主要哲学立场作一简单的介绍。
文摘 我刚才作出的诸如此类的断言——“说‘如此这般’等于说‘这般那样”’——往往被人借助于实在和表象的区分而得到解释。因此,在知识和意见的区分或理性和情感的区分的迷惑之下,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将把我的断言解释为“非理性主义的”或“情感主义的”断言。但是实用主义者并不过于计较这些断言实际上是关于什么的断言,即并不过分计较如下断言:“表面上是一种事实的东西其实是一种价值”,或者“表面上是一种认知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情感”。确切地说,这些断言是就讨论提出什么的实际建议,是就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最好引入的有关观念而提出的建议。就原子这个主题来说,实用主义者认为,我们不应该争论“不可观察的微观结构究竟是一种实在或仅仅是一种虚构”的问题。就人权这个主题而言,实用主义者认为,我们不应该争论“人权究竟是永远存在的,纵使没有人认识它们,它们也一直存在着,还是仅仅是受到了基督教四海之内皆兄弟学说影响的某个文明的社会建构”的问题。
当然,人权是社会建构。原子也是如此,其他每一事物都是如此。因为,如我在第3章(本书第2章——译者注)指出的那样,成为一种社会建构,也就是成为一组确定的语言——即在某些社会中但是不在其他社会中得到使用的语句——的意向性客体。被当作一个客体的一切事物也就是以一种合理而融贯的方式进行谈论,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来给予谈论的,也不是对所有客体都有必要来给予谈论的。一旦我们抛弃这样一个理念:谈论的话题将精确地再现实在,那么我们将对于把社会建构区分于其他事物的工作丧失兴趣。我们将把我们自己限制在对可供选择的建构的效用展开争论的范围之内。
就我们称作“人权”的一组社会建构的效用展开争论也就是就“兼容性社会是否好于排他性社会”的问题展开争论。那将是就“鼓励对无害的异端持着宽容态度的共同体是否应该优越于其社会凝聚力依赖于一致性,依赖于与外来者保持一定距离,依赖于把试图败坏青年的人清除掉的那些共同体”的问题展开争论。我们抵达某个充分发展的人权文化的最简单标记是,到那时,我们将不会由于国民出生地、宗教信仰、种族、对方的健康的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婚姻将是同性的而非异性的原因而干预我们的子女的婚姻计划。希望替人权文化提供一个理性基础或哲学基础的人将会说,人类共同具有的一些东西在重要性上超过了诸如种族或宗教信仰之类的偶然因素。但是他们在说出这个共同性是由什么方面构成时遇到了麻烦。说我们将对痛苦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