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
|
|
|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1157824
·条形码:97873011578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思想译丛
内容简介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运用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清晰地勾勒出蒙田在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中的政治活动及其对《随笔集》创作的影响,将蒙田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法律实践的洞见置于欧洲政治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令人信服地呈现出蒙田的政治思想和立场,论证了《随笔集》可能是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后第一部全面批判权威,坚定捍卫个人自主、信仰自由与宗教宽容等现代自由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品,并且无论在体裁、方法还是见解上都是特立独行的。作者反驳了传统评论对蒙田的误解,为解读《随笔集》这部不朽的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作者简介 边凯玛里亚·冯塔纳(Biancamaria Fontana),瑞士洛桑大学政治思想史教授。
主要著作:
《商业社会政治学的再思考》
(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Commercial Society)
《本杰明?贡斯当和大革命之后的思想》
(Benjamin Constant and the Post—Revolutionary Mind)
译者简介:
陈咏熙,香港大学法律系公法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得巴黎第一大学(Pantheon—Sorbonne)“欧洲法”研究生文凭(DU 3eme Cycle)。
陈莉,曾获得巴黎四大(Paris Ⅳ-la Sorbonne)世界近现代史高级硕士(DEA)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媒体推荐 《蒙田的政治学》为蒙田的政治理论(以及实践)提供了一份清晰易懂的概述,更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对蒙田的《随笔集》、与其有关的二级文献及历史背景均了如指掌。
——安托万·孔帕尼翁(Antoine Compagnon),哥伦比亚大学和索邦大学
这部构思精巧的作品填补了学术上一项重大的空白。书中运用的历史和文本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皆十分充实,富于启发性。作品涵盖的领域广泛,论述极具深度。
——麦克尔·莫里亚蒂(MichaelMoriarty),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
通过详尽地展现《随笔集》的政治与历史背景,冯塔纳使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蒙田,理解他那超越了他所处时代和立场的政治哲学与他对于那个时代和立场不得不表达的话语之间的关系。
——安·哈特尔(Ann Hartle),《政治学评论》
编辑推荐 《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社会思想译丛。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的精神
第二章 一个沉重的世纪:美德的衰落
第三章 信仰自由:关于宽容的政治策略
第四章 信仰自由:对舆论的治理
第五章 改变舆论倾向:信任与正当性
第六章 从经验中学习:作为实践的政治
结论 蒙田的遗产
参考文献
索引
凡例
译后记
……
序言 当我听到自己的《蒙田的政治学》一书要在中国翻译出版时,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蒙田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有多高兴。蒙田对其他文化与文明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好奇心,是其作品最独特的地方之一。在那个时代众多卓越的法国作家当中——包括稍后的孟德斯鸠和伏尔泰——蒙田是头一个真正为中国倾倒的人,尽管和绝大部分有教养的同代人一样,蒙田实际上对这个遥远而奇异的帝国所知甚少。基于他所能读到的耶稣会传教士的粗略记载,蒙田在心目中树立了中国的理想形象——这是一个与欧洲的社会准则截然不同的文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高度发展、秩序井然的极好例子,而这个形象在法国的启蒙主义作品中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象征,一份反对一切欧洲中心主义观念的不朽的控诉书。
中国的公众对蒙田的《随笔集》已经十分熟悉了,早在1830年代,《随笔集》的部分内容就被翻译成汉语,其后又出版过数个译本,而无删节的全译本也在1996年问世。然而,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随笔集》的读者当中对蒙田的政治思想十分了解的人寥寥无几,也很少有人清楚,在16世纪下半叶、法国那场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手足相残的战争所带来的艰难岁月里,蒙田进行了哪些政治活动。我的书试图至少部分地填补这个缺憾,它表明,蒙田从既可怕又令人困惑的政治环境中所得到的经验是他创作《随笔集》的源泉——至少与他所阅读的古典史学和古典哲学著作相比,这种经验是同等重要的源泉。
文摘 正如人们可能意料到的,在奥尔良三级会议(1560年)和穆兰三级会议(1566年)上,对掌玺大臣提出的条例反对最为强烈的是法官们自己——他们最主要来自巴黎高等法院。这暗示着,总之,法官们不愿批准在实质上变更其特权和特别利益的任何企图。掌玺大臣试图求助于其他的机关(最初是三级会议,其后是附属于御前会议的一个特别指定的委员会),但同样没有成功。由于信奉不同宗教的社群之间渐趋紧张,冲突开始发生,公众的视线离开了这个议题,转移到解决他们关心的事情上去了。
不出所料,在第一次宗教战争爆发之后,法国的法律制度愈加腐败。急于抑制宗教异议的王室交替着手腕,时而对胡格诺派加以一次又一次的镇压,时而三心二意地尝试予以宽容。宗教政策上这种无效的左右摇摆——以一系列从未执行过的王家敕令为标志——突出了法国法一个结构性的弱点,那就是不稳定性。正如蒙田所观察到的,法律的变化就如服饰潮流的变化一样迅速。法律的语言贬损得十分厉害,以至于对同一类行为,法律有时候将它们定为“犯罪”,有时候为了政治上的机会主义考虑,又用较“温和”的术语加以形容:这种情形让人想起了罗马内战里最黑暗的时期。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宗教冲突令法国经济和王室财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农业生产瓦解,价格暴涨,财政收入持续减少,这使革除腐败及卖官鬻爵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在宗教战争爆发20年后的1583年,时任波尔多市长的蒙田在写给国王亨利三世的信中,阐述了法国司法的堕落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后果。
后记 蒙田对中国读者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随笔集》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梁宗岱先生译为汉语起,迄今在国内出版的译本已不下十种,1996年,首个完整的汉译本在潘丽珍女士等译者的努力下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而今年3月,上海书店又出版了由马振骋先生翻译的新译本。透过这些作品,一个博学、睿智、温和而富有同情心的蒙田形象已牢牢树立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他是创立“随笔”文体的文学宗师;他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才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高雅气质于一身,却首开先河,以独特的怀疑精神审视当时流行的那些关于哲学原则、历史规律或神学教义的宏大命题,转向关注和研究自我,透过自我观照来观察身边的世界,并对人的缺陷和人类的处境有着深刻的洞见。
正是这种独特的思路使得蒙田的一百零七篇随笔难以被归入我们所熟悉的作品类型:它们既是文笔隽永、充盈着典故和诗歌的文学作品,也是闪烁着思辨光芒、尝试从活生生的人的体验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研究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