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独行中国:1933年的中国之行

2010-10-0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独行中国:1933年的中国之行 去商家看看
独行中国:1933年的中国之行 去商家看看

 独行中国:1933年的中国之行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7807181451
·条形码:97878071814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西方人看中国

内容简介 如果说在中国住了七年之久的萨拉·康格对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上层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作了相当详细的历史记录,那么1933年在中国旅行只有七个月的英国游记作家彼得。弗莱明(Peter Fleming,1907—1971)则凭记者的敏感,在他的游记《独行中国》里勾勒了20世纪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军事、战争的形势,正如他在前言里所说,“我敢说,在有关远东局势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我可以使我那半生不熟的结论听起来令人心悦诚服” 。彼得·弗莱明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比较方便地从北到南跨越整个中国当时不同的政治区域,并采访到日本侵略者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傀儡溥仪、国民党区域里的前外交部长罗文干、蒋介石以及汪精卫等当时中国政坛上的头面人物。 当然,这不是一本理论性强的国际政治著作,而是一个年方26岁,血气方刚的记者的游记。作者从对他北从哈尔滨南至广州沿途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把它们一一定格在他的速写或素描里。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是一个年方26岁,血气方刚的记者的游记。作者彼得·弗莱明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北从哈尔滨南至广州沿途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等。 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时局无定。他在本书中描述的见闻,真实而平淡,深邃且浅显,这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使然,还是战前伊丽莎白风格的再现?也许早已预料到读者的失望之情,他竟细心地事先敬告读者说,书中描述的是他独行中国期间一些波澜不惊的肤浅杂记。对于此言,不管是出于东方人认为的作者自谦也好,还是西方人所说的“渐降法”也罢,时隔七十多年的今天,从当年西方瞳仁中映射的这些“肤浅杂记”中,我们不无惊讶地看到了中国许多方面的巨变、渐变与不变。相比之下,变化比较直观易见。然而,变化不大的物质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不到一定的海拔高度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也体会不到它对于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对于它的依赖。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年方26岁,血气方刚的记者的游记。作者彼得·弗莱明以《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北从哈尔滨南至广州沿途的山川风景、风土人情等。
当时的中国,灾难深重,时局无定。他在本书中描述的见闻,真实而平淡,深邃且浅显,这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使然,还是战前伊丽莎白风格的再现?也许早已预料到读者的失望之情,他竟细心地事先敬告读者说,书中描述的是他独行中国期间一些波澜不惊的肤浅杂记。对于此言,不管是出于东方人认为的作者自谦也好,还是西方人所说的“渐降法”也罢,时隔七十多年的今天,从当年西方瞳仁中映射的这些“肤浅杂记”中,我们不无惊讶地看到了中国许多方面的巨变、渐变与不变。相比之下,变化比较直观易见。然而,变化不大的物质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不到一定的海拔高度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也体会不到它对于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对于它的依赖。
目录
碧眼有红墙
前言
第一部分 满洲国
一 孩子总是孩子嘛
二 进入俄国
三 莫斯科幻想曲
……
文摘 书摘
说来奇怪,你会发现莫斯科人十分乏味,又十分可爱。他们的宿命论制
约了他们的好奇心,陌生人心怀感激地发现没有人盯着自己看来看去。譬如
,英国人拿着手套和收拢的雨伞穿过纽约的大街时,会恼人地感到自己仿佛
是一种稀有动物,而在莫斯科大街上闲荡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他的穿着比他
见到的任何人都要考究,他显然是稀有动物,是个资产阶级。但是,没有人
过多地去注意他,他不会感到自己是个怪人或入侵者。
莫斯科人的穿着既不漂亮又没有特点。除了男人经常穿的宽松上衣之外
,他们的衣服都是按照标准的欧洲式样一成不变地剪裁而成,但很拙劣。不
管怎么样,在市中心却看不见衣衫褴褛的人,没有赤脚的人,没有瘦骨嶙峋
的人。街道上永远都挤满了人,但却千人一面,难以区分,也没有兴奋的表
情。人群流动着,小心谨慎地交谈着,在有轨电车站和合作商店外面耐心地
排成长队。在人们的眼睛里,你看不见非常明确的希望,只是有时候会看见
绝望。这是一个冷静沉着的人群。毫无疑问,现实需要人们冷静沉着。
关于现代俄国,其中最令人好奇的一件事情是,他们的女人普遍丑得惊
人。布尔什维克主义似乎与美是不相容的对立面。跨过边境,你就会发现,
哈尔滨和上海的夜总会里触目尽是秀色可餐的绝色娇娃,清一色的俄罗斯女
郎。但是,在莫斯科,你要找个美女犹如海底捞针,甚至连找个脸蛋说得过
去的姑娘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对俄国统治者的英明睿智,你想不景仰都不
可能,他颁布法令规定,在苏维埃的公民中间,婚姻不应被视为永久性的。
我看不出该法令如何得以实施。
即使在戏院里,你也会感到茫然。俄国女演员对待她的艺术生涯很认真
,认为必须经过多年的精心培养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主角,而我们
那些天真无邪的少女,还未成年就站在聚光灯下了,在俄国找不到这样的人
。莫斯科不会对30岁以下的明星表示任何敬意,大多数名角都在30岁以上。
关于苏俄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橱窗布置得非常糟糕。我
的谴词造句只是打比方,因为这个缺憾远比莫斯科的商店橱窗要严重得多。
人们总以为俄国人尽管从来不太善于做事,但却具备成功应付事情的才
能。这指的是,使走过场的观察者留下好印象的能力,该能力是伟大的、越
来越重要的推销艺术的基础。当今的俄国统治者——实权派人物——身上几<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