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纲要(影视理论)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电影史纲要(影视理论) |
|
|
|
中国电影史纲要(影视理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ISBN:9787562140214
·条形码:97875621402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传媒书系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史纲要(影视理论)》广泛汲纳了中国电影只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独特的视角,系统介绍了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轨迹,全书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分为上、下两编,内容涵盖初创期中国电影、早期中国电影、发展期中国电影、战时中国电影、高峰期中国电影、“十七年”电影、“文化大革命”电影、“新时期”电影、跨世纪中国电影等九部分,《中国电影史纲要(影视理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影视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虞吉,四川南充人,生于1 963年。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影视教育博士,重庆直辖市电影学学科带头人(后备),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家评委,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电影学、传播学硕士导师。撰著(主编)专著五部,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研成果奖,中国高教影视研究学会奖、学术奖多项。
目录 上编
引:前史影踪
第一章 初创期中国电影
第一节 丰泰现象
第二节 民族影业的生成
第二章 早期中国电影
第一节 早期影业格局
第二节 国产电影运动
第三节 商业类型电影潮流
第三章 发展期中国电影
第一节 联华崛起与“三足两翼”格局
第二节 声片默片的共存共鉴
第三节 新兴电影运动
第四节 教育电影运动
第四章 战时中国电影
第一节 战时电影格局
第二节 “大后方”电影
第三节 孤鸟电影
第四节 香港抗战电影
第五节 根据地电影与沦陷区电影
第五章 高峰期中国电影
第一节 战后电影格局
第二节 正统电影与商业电影
第三节 战后新电影
下编
第六章 “十七年”电影
第一节 公、私营并存格局
第二节 国营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第三节 英雄电影谱系
第七章 “文革”电影
第一节 否定“十七年”
第二节 “三突出”与“样板戏”
第三节 “文革”故事片
第八章 “新时期”电影
第一节 复踏的过渡期
第二节 开启复兴之门
第三节 “谢晋电影”与大型历史片
第四节 “第四代”:迟到的感叹
第五节 “第五代”:反叛与呼唤
第六节 票房危机与娱乐片潮流
第九章 跨世纪中国电影
第一节 危机中的变革
第二节 “主旋律”与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 徘徊的“第六代”
第四节 “贺岁片”与商业大片
后记
……
序言 当人类还处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蛮荒时期,就开始了原始涂鸦和图腾摹画等媒介传播的信息释放。在科学和技术日趋进步和完善的今天,这种天性正被无限地放大,人类交流和传播的渴求也随着影视技术的日新月异被大大扩展。著名传播学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有个经典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今,影视技术则延伸了媒介。摄影术的发明昭示着人类进入了“机器复制时代”(瓦尔特·本雅明),经过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当初简单的摄影而今已成为以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多媒体为主导的、庞大而又综合的传媒系统,以此应运而生的影像文化正全面渗透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和应对这种潜在的力量。
传媒技术的更新使得影视传播理论不断被刷新,定位各异的影视专业也相继建立,现代影视传媒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融汇理论与技术、多媒体与多学科并存的综合学科,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国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对文化建设和传播的日益重视,更多懂理论和实务的影视专门人才正大量被社会所需,这也为高校影视方面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
本套书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打造影视专业人才,集合了众多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编写而成的。本套书的编写针对多数同类教材在系统性和连贯性存在的不足,打破常规,注重双基,关注新媒体中影像技术的发展,吸收最新的影视理论和技术成果,以注重基础、促进教学、关注前沿、强化实践、精益求精为宗旨,特别强调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经典性和当代性、严谨性和规范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地提高。
文摘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电影公司只能在夹缝中求生,举步维艰。在1946年战后电影的重建阶段,仅有资金雄厚的国泰影业公司,和由著名导演费穆主持的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作为民营电影企业的代表有电影出品。由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等人组织成立的联华影艺社,虽然在多方努力下取回了上海徐家汇摄影场的使用权,但也仅能靠老厂挂牌,处在艰难的电影筹拍阶段。
随着战后电影政策的不断完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与舆论的影响,国民党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营电影企业的限制。不仅允许新设私营厂,还将实行“发行统一”政策的中央电影服务处,在1947年中电改组为所谓的民营企业时并入其中,成为中电的业务处,只负责统一发行中电系统的影片。从1947年开始,民营电影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除已经建立的以外,又陆续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联华影艺社于1947年5月与昆仑影业公司合并,合并后仍名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片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华艺影片公司、华光影片公司、启明影片公司、清华影片公司、新时代影片公司等近20家。这些民营电影企业一方而仍然要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在可能的范围内,自由活跃地开展电影活动。它们与国民党官营电影企业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依存,形成了一条紧密勾连的链条,构成了这一时期充满张力的电影图景。
从地域分布来看,由于这一时期处于解放战争的历史阶段,进行的是“两个中国的决战”,因此总体的电影格局被划分为了国民党政府重新划分管辖的国统区电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电影。此外,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这一时期的电影受到了内地(上海)的极大影响,从而成为地域格局中不容忽视的一局。
后记 作为影视学科的基础知识层面,“中国电影史”是需要常加耕耘与重点关注的领域。因为有关中国电影的史述建构既涉及学科基本知识面、知识点的稳固,又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学术锋面有着直接与紧密的关联。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成果丰硕,不同版本的“中国电影史”出版频密,相关学术论文也为数不少,然而至今为止,具有相对权威性和公信度的史述著作并未出现,许多基本史学问题仍然悬置,学术研究成果的史述性转化有待加强。正是基于对这一态势的认识,我们着手撰著了这本《中国电影史纲要》。在撰著过程中,我们尽量吸纳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成果,力求以我们的史述丰史之实、正史之误、补史之缺、释史之因、镜史鉴今,为中国电影史的史述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电影史纲要》由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电影学研究团队分工撰著。虞吉拟定全书体例和章、节,并撰著“引:前史影踪”、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刘畅、虞吉:第三章(一~三节),张海燕、虞吉:第四节。王祯:第五章。廖顺洋、虞吉:第六章。陈莉、虞吉:第七章。吴飞:第八章。王莉:第九章。统稿由虞吉主统,刘畅协助。
《中国电影史纲要》的顺利出版,要感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