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
|
|
|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524308/9787807524304
·条形码:97878075243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马克思宗教批判发生于一百多年前,其理论与当代世界是否还存在着联系?他的宗教批判对于当今社会是否仍有意义?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引发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的写作动机。一方面,不可否认,当代世界仍被某种“宗教”、“神话”所包围,虽然现在“宗教”与“神话”的形式已有所改变,但其根本与基础并未完全动摇。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基督教统治着欧洲,而现今某些权威宗教仍然施展其魔力愚弄着无知的民众。
编辑推荐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为巴蜀书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背景
一、近代宗教批判运动概述
(一)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宗教批判
(二)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宗教批判
(三)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宗教批判
二、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思想
(一)黑格尔
(二)施特劳斯
(三)鲍威尔
(四)费尔巴哈
(五)施蒂纳
第二章 比较视野中的马克思宗教批判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的超越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
二、马克思宗教批判与近代宗教批判之比较
(一)立场之比较
(二)方式之比较
(三)效应之比较
第三章 以宗教批判为起点的理论展开
一、哲学革命理论
(一)宗教与形而上学的渊源
(二)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形而上学革命
二、宗教批判与“现实的个人”的建构
(一)对黑格尔“理性人”的扬弃
(二)对费尔巴哈“自然人”的扬弃
(三)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扬弃
(四)“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三、社会革命学说
(一)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
(二)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学说
四、马克思思想不是新宗教
(一)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先知”与“上帝之城”说
(二)关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原罪”说理解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观阐释及其意义
一、宗教的起源
(一)宗教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二)意识的产物成为掌控人的宗教
二、宗教的发展规律
(一)宗教的发展取决于人类的物质活动
(二)宗教的消亡是一历史过程
三、宗教的作用
(一)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二)宗教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三)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四、马克思宗教观实质——宗教批判
五、马克思宗教批判的走向
六、马克思宗教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马克思宗教批判发生于一百多年前,其理论与当代世界是否还存在着联系?他的宗教批判对于当今社会是否仍有意义?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引发了本书的写作动机。一方面,不可否认,当代世界仍被某种“宗教”、“神话”所包围,虽然现在“宗教”与“神话”的形式已有所改变,但其根本与基础并未完全动摇。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基督教统治着欧洲,而现今某些权威宗教仍然施展其魔力愚弄着无知的民众。更有甚者,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制造分裂与矛盾,西藏事件就是其中一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我们继承马克思的传统对这类宗教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与宗教具有同构性并作为“宗教”别名的形而上学仍占据着我们的世界。以宗教批判为起点的马克思学说从哲学上清除了形而上学的统治。但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说到底不是哲学的任务,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改造。马克思认识到,宗教批判对于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有限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批判不仅不能代替而且必须转化为其他的批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目的。以宗教批判为起点的马克思学说正是在“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进程中,在对理论自身不断批判、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中,达到其目的地——共产主义学说。
文摘 第二,马基雅维利认为宗教不能作为政治基础。马基雅维利“决不拿基督教义上的或圣经上的根据当作政治议论的基础”,即他认为“合法”权力——所谓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无法在《圣经》教义中找到其“合法”性的根据。他认为权力归于自由竞争中有手段抓到权力的人,其归根到底是力量的问题。所以教皇或皇帝的胜利与否不在于其是否符合宗教的“真理”,而在于其力量的大小。宗教运动中的胜利也是由于力量的原因,宗教胜利是由于:“第一,抓到权力的人,能够操纵宣传使自己一派人显得有道德。……第二,有些个混乱时期,明白露骨的无赖行径屡屡成功。”②这些取得胜利的宗教并不是由于比其他的宗教更具有真实性,而是由于在力量上处于优势,所以马基雅维利说:“一切武装的先知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失败了。”③
第三,马基雅维利认为宗教的价值取决于宗教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异教,都是“统一的和一致的”,都有“统一的准则和效用”,而这“统一的准则和效用”并不内在于宗教体系自身,而在于宗教的对外作用。所以宗教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宗教体现了多少真理,而在于它是否对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马基雅维利是以实用主义为标准对宗教的价值进行评判。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是三年学习的一个汇报与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原以为能轻松写作,随着写作的艰难进程,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字斟句酌,学术的浪漫情怀在现实面前不得不让我抱有几分遗憾——由于时间的仓促与自我能力的限制,书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特别是有些问题还有待于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与探讨。遗憾只能等待以后去弥补,在此定稿之时,心中更多的是感激之情。
本书的完成,第一个要归功于我的恩师——余源培教授。从师于余老是我一生的幸运,他渊博的知识,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使我受益终生。我还要感谢在这三年里所有教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在复旦大学的三年,虽不敢说已经领略了哲学的真谛,但却坚定了我继续探索的信念。复旦哲学系良好的学术氛围,广泛的学术交流,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耐心教诲,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不仅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给了我知识的养分,而且指引了我在哲学道路上的前进方向。
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包小震、夏巍、金瑶梅、王军伟、宇海金、郝永刚……他们在生活上的细心和体贴让我心存暖意,他们在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是我不断反思、前进的动力。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如果没有他们,我不会过得如此充实,如此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