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圣经比喻

2010-09-2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圣经比喻 去商家看看
圣经比喻 去商家看看

 圣经比喻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7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7563341188
·条形码:9787563341184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圣经》是古今中外发行量最大的书。它的语言的奥妙以比喻的运用最为突出,已经成为西方文学语言的重要源头。《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和象征的编码方式表达的,前后联结为一个繁复而完整的语码系统,不仅为《旧约》《新约》奠定了双重蕴涵的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的西方文化奠定了基本的想像构思和文学表达的原型基础。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圣经》这部奇书的深邃意蕴,并从根源上把握西方文化的比喻和象征思维传统,本书精选《圣经》中70多个著名的比喻,逐个加以精到的分析和深入浅出的阐释。融知识与学理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引譬连类,启发心智,是了解西方宗教与西方思想的很好的入门读物。适合于文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

作者简介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所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著有《中国神话哲学》、《两种旅行的足迹》等专著,1990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首届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媒体推荐 引言
关于《圣经》中的比喻
《圣经》号称“书中之书”,是自古及今全世界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书著名传记作家勒南说过:
在一千年以后,只有两部书还会再版,一部是《圣经》,另一部是《荷马史诗》。
此说虽嫌夸张,却无形中道出了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两大源头一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无比崇仰之情。比较而言,以《荷马史诗》为起点的古希腊文化遗产在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遭到了千年冷落和埋没,在文艺复兴之后才重新得到发扬和广泛传播;而以《圣经》为代表的犹太一基督教文化却从罗马时代便逐渐扩展开来,成为西方文明中至今不绝如缕的中心线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圣经》便无法透彻理解和真正认识西方文明,无法读懂像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剧作、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样一些最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学作品。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了解《圣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了文化习俗、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隔膜,一个巨大的障碍便是《圣经》的语言表现方法。包括现有的多种《圣经》中译本的译者们,也很难说真正把握了《圣经》语言的奥秘之处,更不要说是一般的读者了。20世纪以来西方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加拿大人弗莱在1982年推出新著,把《圣经》称为“伟大的密码”(theGreat Code,或译为“伟大的编码”),因为他发现《圣经》从头到尾都是用比喻的或象征的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比喻、象征和寓言前后对应、暗中连结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密码系统,不仅为则日约》《新约》提供了双重蕴含的叙述模式,而且给后世西方文学奠定了构思、想像和表达的原型基础。弗莱的这一研究成果为人们用新的眼光重审《圣经》这部“书中之书”作出了有益启示。
笔者自1984年以来因教学需要几乎年年都在“东方文学”课中讲到《圣经》文学。按照欧洲中心论的地理观,古代巴勒斯坦地区属于“中东”,因此,构成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希伯来文化也就自然属于“东方”的范围了。现行的外国文学教材只把《圣经》中的前半部《旧约》划归“东方文学”,《新约》由于是用希腊文记录的,理应属“西方文学”。不过在我们的西方文学课堂上却没有这部分内容,这未尝不是学习外国文学的一大缺憾。本书将引日约》《新约》视为一个整体,从中选取几十个有代表性的比喻,逐一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评析,希望从中透视《圣经》“密码”语言的特色,挖掘比喻之后潜在的神话意义和神学引申,帮助读者体会到纵贯《圣经》全书的那种潜藏不露的隐喻和象征系统。
本书所说的《圣经》比喻,实际上大致含了三种对象:一是经文中具有隐喻、象征意义
的意象,如“混沌”“方舟”“十字架”等,这些意象虽源于神话传说,但对于理解犹太一基
督教的教义思想至关重要;二是《圣经》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中所使用的修辞性比喻,如“神吐气如火”,“你的肚脐像圆杯”,“性欲乃是一种愈演愈烈的火焰”等;三是带有说理、劝戒或讽刺目的的比喻性小故事,把深奥的教理或观念用通俗的故事体现出来,如陶匠弄泥、两只大鹰、稗子和麦子、浪子回头等。在《圣经》文本中,把这类寓言故事都叫做“比喻”,可见《圣经》中的“比喻”是较宽泛的概念,这也是本书取材于上述三方面对象的依据。这些比喻中有的直接体现教义思想,如原罪、救赎、复活也有的仅出于修辞技巧的需要,较典型地代表了希伯来文学的修辞特色还有的基于源远流长的人类集体无意识,是保留在文明之中的神话思维时代的语言遗产。凡此种种,都力求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释性分析。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多少体悟到《圣经》语言的某些奥妙之处,进而理解弥漫在全部经文之中的象征意象系统,为深入了解这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圣典找到些许入门的线索,或引发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则作者之愿足矣。
编辑推荐 著名传记作家勒南说过:在一千年之后,只有两部书还会再版,一部是《圣经》,一部是《荷马史诗》。由此可见,胜景在西方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要想真正理解这部古代圣典的博大精深,恐怕要先领会弥漫在全部经文中的象征意象系统,《圣经比喻》从多角度进行解读,帮你了解《圣经》的深邃奇蕴。
目录
引言:关于《圣经》中的比喻
混沌
要有光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伊甸园
……
文摘 书摘
神说:“让我们按着我们的形象,依照我们的样式造人,叫他们管理全地,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爬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他是按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旧约·创世记》第1章26—27节
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突出特点是神人同形。从造型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心目中的男女神祗同人本身没有什么两样。犹太教,基督教都禁止崇拜偶像,把神说成是无形象的超时空存在。不过,《创纪记》中的神话叙述讲到造人时却露出一个破绽:上帝是有形象的,否则他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这一细节暗示人们,希伯来信仰中最初的神是以人为原型的拟人神。在无神论者看来,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创世记》中的上帝无非是人把自已绝对化、神圣化了的产物,说穿了就是人为了强调自身的地位,面把人绝对化为万能的上帝。退一步说,宗教和宗教中的上帝是人创造的,因此上帝造人说应该是人造上帝。这里,我们从上帝造人的方式中认识到:人是世界的主宰。
我们再来看上帝造人的目的是什么,上帝为什么要造人?《创世记》中也讲得很明白:“使他们管理全地,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爬虫。”不仅如此,为了人更好地生活,上帝还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蔬菜和一切树上结有核的果子赐予你们作食物。 至于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予他们作食物。”这样就不难看出:青草是为了动物,而人又是管动物的、支配这个世界的。因此,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人。
关于人是目的这一命题,在哲学上康德曾说过:“人是目的,但不是手段。”后来马克思将其修正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共同点是“人是目的”。我们从以上对《创世记》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出:人是目的。
如果说从《创世记》第一章中仅可看出神造的万物都是为了人,还不能充分看出“人是目的”的话,那么在第二章就很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上帝造了男人亚当又造了女人夏娃,使人能够通过两性的结合而繁衍自身。上帝的目的完成了,人自己便成了目的。西方人用“按照上帝的形象造人”这句典故来喻指“惟妙惟肖”,并说明人本来就具有神的德性。这句话的潜台词却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神”。

生命树是人类寄托永生不死理想的象征物、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民族的神话里。在作为引日约》神话源头的巴比伦神话中,它表现为一吃便可不死的“不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