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指要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宗教研究指要 |
|
|
|
宗教研究指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8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ISBN:7301092210
·条形码:97873010922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
·外文书名:The Guide to Relious Studies
内容简介 这部教材的出版是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二十余年来的一个新的成就。它的出版必将吸引全国宗教学术界和宗教系所的注意,使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
本书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各篇章的作者,如方立天教授、牟钟鉴教授、金宜久教授、卓新平教授……都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由他们执笔的这些章节,应该说体现了我国宗教学界现在所能达到的高水平。
这本教材由“三编”构成,即“宗教史研究”、“宗教学研究”和“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此种结构安排主要是为了适合“宗教学教学和研究之中国国情”。首先,从国内外大学宗教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一般要先上一门导论性的或概论式的课程,可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全面且系统的宗教史知识,因而第一编的内容便不可或缺了。这部分由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引介的历史背景知识,不仅仅有助于初学者跨入宗教研究的门槛,即使对本专业的学者或教师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难得的“参考纲要”。
专业书评 这部教材的出版是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二十余年来的一个新的成就。它的出版必将吸引全国宗教学术界和宗教系所的注意,使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
本书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各篇章的作者,如方立天教授、牟钟鉴教授、金宜久教授、卓新平教授……都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由他们执笔的这些章节,应该说体现了我国宗教学界现在所能达到的高水平。
——吕大吉
目录 序
编者序
第一编 宗教史研究
第一章 佛教
一 佛教的创立、演变与传播
二 佛教的典籍、教义、制度和仪轨
三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 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道教
一 道教的形成和演变
二 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斋醮科仪述要
三 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 道教研究概述
第三章 犹太教
一 犹太教的起源、形成和历史沿革
二 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
三 犹太教的影响
四 犹太教的研究现状
第四章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一 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
二 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和教制
三 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 基督教研究概述
第五章 伊斯兰教
一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
二 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制度
三 伊斯兰教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四 伊斯兰教研究现状
第六章 新兴宗教
一 新兴宗教概论
二 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
三 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
四 新兴宗教的未来
第二编 宗教学研究
第七章 宗教学的形成
一 宗教学的形成背景
二 倡导者的学术主张
三 学科概况和研究意义
第八章 宗教人类学
一 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 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
三 氏族一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
四 创生性宗教
五 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
六 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
七 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第九章 宗教社会学
一 宗教社会学概论
二 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
三 宗教社会学在当代
第十章 宗教哲学
一 当代的宗教哲学观
二 “上帝存在证明”及其批判
三 宗教语言问题及其论争
四 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第十一章 宗教文化学
一 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论宗教与原始文化
二 社会学的观点:韦伯论宗教与现代文化
三 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论宗教与文化史观
四 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论宗教与文明形态
五 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论宗教与文化符号
六 方法论立意和理论启发
第三编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宗教概况
一 建国后我国宗教的发展情况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现状
三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十三章 现行宗教政策法规
一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及其演变过程
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现行宗教政策和法规
三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四 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的出台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涵义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三 列宁主义宗教观
四 马列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
五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状况概述
……
序言 张志刚教授主编的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宗教研究指要》就要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二十余年来的一个新成就,它说明我国“文革”结束以来出现的研究宗教学的热潮日益走向深入和发展。只要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百余年来宗教学术研究在中国社会和学界步履维艰的历程,并与当今宗教学发展的盛况做点比较,就可比较清晰地理解到我的上述说法并非夸大其词。
宗教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意义的人文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下半世纪的西欧。从一开始,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就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宗教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并应用理智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对之进行客观的比较性研究,以此来揭示宗教的本质、特性和功能,并努力探索人类宗教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规律。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不同的宗教学者先后应用各具特性的理论与方法来解读或诠释各种宗教现象,从而形成了一个接一个各具特性的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如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史学以及宗教哲学,出现千帆竞渡、百家争鸣的盛况。
在中国,近现代的西方宗教学是随着清末开始的西学东渐过程而逐渐引进过来的。这个过程进展得很缓慢,成效也不甚显著。截至民国时代在大陆的终结,除了少数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哲学家偶尔涉足这个领域,或译介几本西方宗教学的著作,或发表几篇浅尝辄止的文章以外,学术界几乎没有出现一个称得上宗教学专家的专业学者。
文摘 第一章 佛教
一 佛教的创立、演变与传播
二 佛教的典籍、教义、制度和仪轨
三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 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佛教,亦称“浮屠教”、“释教”、“大教”、“佛道”等,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信仰,以解脱众生的烦恼、痛苦、生死,启导众生转迷开悟为根本特征的宗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又与儒家、道家(含道教)合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佛教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宗教、学派中典籍最多、内涵最复杂、体系最庞大的派别。佛教历史悠久,内部派别纷繁,各具异彩。佛教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如贵族性佛教与平民化佛教、精英佛教与大众佛教、义理佛教与修持佛教、僧人(寺院)佛教与居士(在家)佛教、山林佛教。
一 佛教的创立、演变与传播
(一)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与早期佛教
1. 释迦牟尼创教的历史背景
佛教由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古代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释迦牟尼生活在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交替而宗教生活盛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