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2010-07-1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去商家看看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去商家看看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310481X/9787303104819
·条形码:97873031048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

内容简介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内容简介:“日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研究可分为“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这样两个方面的话,由于远离苏联意识形态的控制,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相对自由,更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著作的原貌,其成果毫不逊色于掌握着原始手稿解释权的“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在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上,由于日本属于东方,它对马克思理论的吸收和应用明显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正是因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等级别的范畴。
编辑推荐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
目录
翻译凡例/1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关于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的译者解说/1
中文版序言/1
序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唯物史观”——内在研究和重构的方法/1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的形成/1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市民社会”/1
一、“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的问题/1
二、黑格尔的一普鲁士的“市民社会”像/8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的形成/19
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认识/19
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30

第二章 异化和社会交往/42
第一节 异化理论中的经济学/42
一、《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视野和辐射范围/42
二、“异化劳动”的第一规定“自然的异化”的含义——劳动过程异化与自然/53
三、“异化劳动”的第二规定“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的含义——“私人所有”析出的逻辑/65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理论和历史认识/79
一、《穆勒评注》中社会交往视座的设定——从“类”到“社会”/79
二、《穆勒评注》中的异化理论和“社会”认识/88
三、《穆勒评注》和《经济学哲学(第三>手稿》中的分工和市民社会理论/99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逻辑/116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现代视角/116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116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的版本/121
三、《神圣家族》和“圣麦克斯”中的准备工作——人论、所有论、社会论/128
第二节 人一社会理论的影响范围/138
一、“现实的个人”和“饮食的人们”/138
二、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异化”问题——分工理论的过渡/149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理论/162
一、两种分工论——普遍交往论和废除分工论/162
二、两种历史理论(Ⅰ)——所有形态史论的构成——恩格斯/174
三、两种历史理论(Ⅱ)——分工展开史论和市民社会论——马克思/186
四、两种史论的位相与交错/196

第四章 “社会联系”视角和市民社会/205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共同体”和“社会”/205
一、《关于费尔巴哈<第十条>提纲》中的“人的社会”/205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和社会/217
第二节 “社会联系”和市民社会/226
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226
二、《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联系”/233
三、《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社会概念/242

第五章 “依赖关系”的世界史像/251
第一节 历史中的人格和物象——“依赖关系”理论研究序言/25l
一、《穆勒评注》中的人格和物像/251
二、“依赖关系”理论的地位——《大纲》导言和货币章/259
三、交换价值的物象化/268
第二节 “依赖关系”史论的结构/278
一、“依赖关系”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论/278
二、“依赖关系”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287
三、分工的逻辑和统治的逻辑——“依赖关系”史论的影响范围和局限/294

第六章 《资本家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分析/307
第一节 《各种形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地位/307
一、《各种形式》的研究史/307
二、“第二循环的结束”问题——从整体上理解《各种形式》的线索/315
三、领有规律的转化——“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及其分离/326
四、覆盖《各种形式》的异化论视角/333
第二节 共同体三种类型分析的基础视角——以“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为中心/340
一、共同团体(Gemeinwesen)和小所有制——以及本源共同团体的基本规定/340
二、共同体土地所有的第一种(亚细亚)形式/350
三、共同体土地所有制的第二种(古典古代)形式/360
四、共同体土地所有的第三种(日耳曼)形式/367
第三节 所有和本源积累的历史理论/373
一、《各种形式》中关于所有的历史理论——对蒲鲁东所有理论批判的意义/373
二、“原始积累以前的过程”理论的问题——土地、工具、生活资料的所有和非所有/382

第七章 马克思的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像/393
第一节 土地所有一地租逻辑和分工逻辑的接点/393
一、“土地所有”范畴的成熟和获得/393
二、“城市和农村的分工”视角和地租理论/404
第二节 马克思的“奴隶制和农奴制”/418
一、农奴制和封建制的历史联系/418
二、《资本论》中的“奴隶制和农奴制”/433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奴隶制或农奴制”观/442
第三节 马克思的“古代世界和中世纪”/453
一、对所谓“唯物史观的公式”中“发展阶段说”的探讨/453
二、“古代世界”和“中世纪”的类型——以“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为标准/464
附论马克斯·韦伯的城市理论和封建制度理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再认识/481
结语马克思历史理论和现代/498
后记/511
译者后记/515
……
序言 “日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研究可分为“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这样两个方面的话,由于远离苏联意识形态的控制,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相对自由,更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著作的原貌,其成果毫不逊色于掌握着原始手稿解释权的“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在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上,由于日本属于东方,它对马克思理论的吸收和应用明显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正是因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等级别的范畴。在这里,我想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特点,以及我国译介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和意义作些说明,争取尽快在我国确立起一个日本马克思主义范畴。
文摘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所谓“同业公会”(die Korporation)并不是自在自为的、封闭的、“神秘的[中世纪的]行会”(guild),而是通过“国家自上而下的监督”将市民社会的私人活动提升为普遍性活动的“朋友团体”。但是说到底,这仍然是黑格尔的理念表象,现实中所存在的即使不是纯粹的中世纪行会,也是在本质上排他的、无损于行会(guild)传统的“对内平等,对外垄断”(韦伯)的组织。普鲁士曾公开宣布要废除行会对城市营业的垄断,提倡“营业的自由”(die Gewer befreiheit),这一布告的发布仅仅比《法哲学》早10年,而符滕堡是到1828年,萨克森和巴登直到1861年和1862年才承认营业的自由。由于颁布了“营业自由”的几道法令,行会(Zunft)的强制失效了,但行会(Zunft)本身并没有解散。最近的研究出现了限制夸大营业自由令影响的倾向。③后来这种工业解放法令——直接目的在于增加国库的收入(1810年11月2日颁发了“关于引入普通营业税的法令”)——之所以不断涌现是为了对付自立的手工业者(其典型形式是不雇工匠的作坊师傅)零散的家族式经营。传统秩序的严重混乱、公开的弱肉强食、产业革命前夕来自“工场”的巨大挑战,结果导致大多数手工业者如同雪崩般地落入无产者的行列。也许正是这一景象映入了黑格尔的眼帘,他才构想了救济市民社会的“偶然性”,并由国家支援并赋予权威的“同业公会”。假如能将黑格尔本人也对象化于这一历史之中,我们倒想看看使他倾心于斯图亚特《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1767年!)的那一共鸣。《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发表于1767年即英国产业革命爆发的那一年。
后记 翻译本书与译者的其他翻译不同,是一个“蓄谋已久”的事件。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我就曾接触过这部著作,但是由于当时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环境伦理学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上,加之该书晦涩难懂又极厚无比,读了几页之后就放弃了。后来对该书感兴趣并开始翻译以后,我曾询问过我的日本同学和师友,请他们谈谈对该书的感想,才知道有我这种经历的人决不只我一个。很多人都是慕名而读,最后都因其艰涩和厚重而中途放弃了。在我看到的几篇有关本书的书评中,包括像花崎皋平这样的大家以及望月的老师小林良正在内,也都称没有通读完本书,说评价本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等等。随着对本书翻译的进展,我知道他们的这些说法绝不是谦辞。去年在日本访学期间,我曾经去望月退休前所在的专修大学作报告,在晚上的“恳亲会”上,望月的弟子曾向我敬酒,说能翻译他们导师的著作本身就值得尊敬,言外之意是说本书太难了,即使在日本也没有几个人能读懂,何况是翻译了。殊不知我哪里是“能”,而是“敢”而已,即明知自己的“非力”而不得已为之罢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