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庙人神(精装)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508426487 ·条形码:978750842648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古埃及:庙人神(精装) |
|
|
|
古埃及:庙人神(精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508426487
·条形码:978750842648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古文明之光丛书
内容简介 尼罗河畔的奇异之旅,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这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师眼中的古埃及,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主要考古遗址的神秘氛围和重要意义一。简单明了但信息量丰富的文本包含有图片注解,还有专门的图表和图绘帮助读者穿越目眩神迷的法老世界。本书是《古文明之光丛书》中的一册,通过精美的图片与精炼的语言,浅易、明晰、生动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全景。书中首先概述埃及地理和历史,然后逐步深入描述各处考古发现和重大遗址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在19世纪被重新探索的故事。
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与精炼的语言,浅易、明晰、生动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全景。书中首先概述埃及地理和历史,然后逐步深入描述各处考古发现和重大遗址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在19世纪被重新探索的故事。读者就这样踏上了环游埃及遗址的旅程,甚至涉足三角洲(the Delta)、法尤姆(the Faiyum)、绿洲(the oases)、西奈山(sinai)和努比亚(Nubia)地区一些鲜为人知的遗迹。每处遗址都配有极富感染力的精彩照片作为向导,考古发现也都清楚地注明在何处遗址的何处方位发掘——这样就使得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陈列橱窗里与世隔绝的展览品,而是成为历史背景当中的古代器物。这种立体式重现有助于我们直接而迅速地理解埃及最重要的墓葬的结构、陈设与装饰,包括图坦哈蒙(Tutankhamun)、塞提一世(seti I)、王后尼斐尔泰丽(Queen Nefertari)以及塔尼斯(Tanis)的法老们,他们的陪葬物品可谓是埃及艺术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最伟大的杰作。
作者简介 阿尔贝托·西廖蒂于1950年出生于维罗纳。他是一位谙熟古文明的专业作家,研究古埃及已经多年。他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章,制作过纪录片,组织过展览。他是古埃及文献研究中心法一埃代表团和异域研究国家中心的成员。他是底比斯项目的主持人,致力于研究并完成底比斯墓穴电脑图绘。
编辑推荐 尼罗河畔的奇异之旅,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这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师眼中的古埃及,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主要考古遗址的神秘氛围和重要意义一。简单明了但信息量丰富的文本包含有图片注解,还有专门的图表和图绘帮助读者穿越目眩神迷的法老世界。本书是《古文明之光丛书》中的一册,通过精美的图片与精炼的语言,浅易、明晰、生动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全景。书中首先概述埃及地理和历史,然后逐步深入描述各处考古发现和重大遗址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在19世纪被重新探索的故事。
目录 前言
Kemet——黑土地
五千年历史
旅行与旅行者
法老土地上的神庙与陵寝
术语表
……
文摘 书摘
古代埃及人把自己的家乡称为kemet,或者“黑土地”,以区别于环绕在四周的沙漠地带,后者他们称为deshret,意为“红土地”。他们说自己是remet-en-kemet,“黑土地上的人民”。黑土地适于耕种,尼罗河每年越过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黑土地就在尼罗河洪水流经之处。大约4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埃及完全被古地中海(Tethys)覆盖。到第三纪末期,地球大陆板块的剧烈造山运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古代海洋水位降低,产生了地中海盆地,现在称为埃及和撒哈拉的地域这才出现。
第四纪开初,大规模的赤道湖泊系统形成,气候变迁导致今日所称尼罗河的产生。尼罗河其实是两条大河汇聚而成,即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它们汇聚于苏丹现在的喀土穆城附近。
白尼罗河源于一些大型湖泊——维多利亚湖、爱德华湖、乔治湖,每年的水位与流量变化甚微。青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一起从埃塞俄比亚山区倾流而下,遇到季风雨以后水流急速上涨,春季末期水位尤其高。这种机理决定了尼罗河及其洪水的特性,对文明的发展影响甚大。沿着尼罗河流向,河水劈开柔软的石灰石——这曾是古地中海的河床,开凿出一条宽广的河谷。当古老的河流奔向大海,她遇到许多露出地面的坚硬岩石——由大陆板块的古代花岗岩构成。这些花岗岩障碍物塑造了六大瀑布,点缀着尼罗河的流程。到达地中海时,尼罗河分成许多小支流,铺展为扇形。希腊人将这种构造称为三角洲(DeIta),因其酷似希腊字母表中的第四个字母。尼罗河向东延伸至东部沙漠区即阿拉伯沙漠(山区)然后流入红海,向西延伸至西部沙漠区即利比亚沙漠(沙质),形成撒哈拉沙漠的东部边界。西部沙漠区跟尼罗河间隔着大约160公里(100英里),其间是一片浅浅的凹进去的洼地,分布在大致平行于河水的长线上,这就是绿洲区。
如果没有尼罗河,埃及只会是一片沙漠,一些游牧部落可能在其中发展甚至繁荣起来——如撒哈拉,但是持续的文明不会出现。大约1万年前,尼罗河静静地流淌,河水拍打着当时还是“绿色撒哈拉”的边界。那片土地当年还不是沙漠,那时的气候要湿润得多(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有关),广阔的草原上活动着成群的水牛、瞪羚,大象和斑马。洪水每年泛滥造成破坏,但是激流退去之后,星罗棋布的湖泊,池塘和沼泽散布在重新回到阳光下的陆地上。在这片潮湿的地域上生活着鳄鱼、河马以及各种各样的飞乌游鱼。成群的渔猎人与采集者徜徉在这宜人的环境里,摸索着原始的畜牧业与农耕业,捕食猛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