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08085757/9787208085756 ·条形码:978720808575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
|
|
|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208085757/9787208085756
·条形码:97872080857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收录蒋星煜先生旧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颜鲁公之书学》、《况钟》三种,增补了不少新的研究论文,并校订了原书中的一些疏失,是蒋星煜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书法史、明史研究的经典作品,多年间未曾重版。
作者简介 蒋星煜(1920- ) 江苏常州溧阳市人。历任图书馆员、电影厂编辑、新闻记者。建国后为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上海市文化局干部。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兼职教授。以文学与史学研究为主,著作有《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颜鲁公之书学》(世界书局)、《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明代历史人物传记有《况钟》、《海瑞》(上海人民出版社)。关于海瑞的著作还有《海瑞资料选辑》(海口市博物馆)、《海瑞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南包公海瑞》(文字改革出版社)等,并协助中华书局编辑《海瑞集》、为京剧《海瑞上疏》提供史料。又与程十发合作连环画《海瑞》、《海主事直声震天下》分别在《文汇报》、《羊城晚报》连载。
编辑推荐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有人说,戏剧的演出永远缺少一次彩排的遗憾,否则可完美一些。我每写一本书,也会想到如能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问进行修改、补充,会比较完美一些。《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初版时、二版时,我这种遗憾都很强烈。
目录 初版序言
二版序言
正编
中国隐士名称的研究
中国隐士形成的因素
中国隐士类型的区分
中国隐士的政治生活
中国隐士的经济生活
中国隐士的社会生活
中国隐士的地域分布
中国隐士与中国绘画
中国隐士与中国诗歌
中国学者怎样批判中国隐士
补编
中国古代隐士称谓考释
历代隐士对茶文化之贡献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思想倾向
陶渊明与菊花
林逋与梅花
元代隐士及其散曲创作
易堂九子的群体隐居剖析
假隐士与《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与孔尚任
二版后记
……
序言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隐士”这个名词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特产。“隐士”的含义,是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这自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又不同于悲天悯世和佛教的思想,因为隐士的人生观,虽不积极,却是乐观的。自然更不同于欧美的功利主义,而且截然相反。中国“隐士”的风格和意境,决非欧美人所能了解的。
“隐士”是农村社会的产物,在今日全世界的生产方式,显然从农业经济转变到工商经济的道路中,中国也不是例外。工商经济的社会,人群相互依赖较深,一个人在生活上很难自给自足,所以如果陶渊明生于今日,固可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决不能遗世而独立。自然“隐士”这一类人物,在近代社会中少见了。同时“隐士”又是君主时代的产物,在君主时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清高自许的人,要不做皇帝的臣妾,决没有其他的土地或事业容许他寄迹,那就只有做“隐士”了。此所以“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终于甘食薇蕨而饿死在首阳山,成为中国“隐士”的典型。
文摘 插图:
五、余 论
无论就元代隐士而言,或元代散曲创作而言,白朴、倪瓒、张养浩三人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们之所以隐居而不出仕,或一度出仕而后隐居,都各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如果一概用出世思想下结论,也有简单化的欠缺。我试图作初步的剖析,当然,也只是在作尝试。过去,曾经认为散曲的题材太狭窄,除了男女爱情之外,主要就是隐居的所谓“乐趣”,现在想想,主要是自己无知、幼稚,在那样一个战乱频仍、剧烈动荡的时代里,男女的生离死别、文人的走投无路当然是最现实、最引起心灵震颤的事情。散曲创作的题材或主题往往向这两方面倾斜,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
也就是说,元代隐士之所以归隐与秦汉魏晋以来的隐士之所以归隐原因虽然基本上相似,但仍有一定差异,或多或少有一点“夷夏之大防”的观念,亦即民族矛盾的因素在内。在唐诗、宋词之中,吟咏隐居的仅是极少数,而在元曲中就占了较大的比例,这是客观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重视,进行认真的研究。
后记 《况锺》能够二版,使我颇为欣慰。把原书重读了几遍,想不出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能否补充呢?我也与苏州市政协和况锺故乡江西省靖安县(属南昌市)政协联系,都没有新的史料或文物发现。苏州重修了况公祠,靖安县重修了“文革”被开掘的况锺墓,如此而已。
况锺之所以重新被人们谈论、纪念,起因是昆剧《十五贯》的演出,《人民日报》为之发了社论《从一个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件事。《人民日报》还发表了老作家巴人(王任叔)《况锺的笔》一文,文章不长,相当尖锐。他认为笔捏在当权者手中,应该慎重又慎重,珠笔一点,就是一条人命也。
人们知道《海瑞罢官》、《海瑞上疏》两剧的上演,虽然当时得到肯定,“文革”时却成了大冤案,吴晗、马连良、周信芳都被迫害致死。事情则经过了六年。而《十五贯》获盛誉不过一年多,从组织改编的领导者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黄源副部长到具体执笔考陈静等一批干部,都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固然,他们都熬过了苦难,最后也改正了,但仍使我颇为困惑,附带在这里对已逝世的华东时期老领导黄源老同事陈静表示无限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