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永不拓宽的街道

2010-04-2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1868609/9787801868602 ·条形码:9787801868602 ·版本:第1版 ·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永不拓宽的街道 去商家看看
永不拓宽的街道 去商家看看

 永不拓宽的街道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1868609/9787801868602
·条形码:97878018686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永不拓宽的街道》讲述了上海“永不拓宽街道”中的18条街道,着力描写了在这些街道上带有标志性的人和事。这些街道,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成为上海的记忆。
作家陈丹燕再次记录上海故事。
这些街道,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成为上海记忆。
作者简介 陈丹燕作家,写作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二十年来的创作在如何将虚构和非虚构熔冶一炉上多有探索,也对图文书的创作形式多有建树。
写作的上海城市变迁和人物命运的非虚构作品数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印度以及俄国等国家出版发行。
俞晓夫1950年出生于上海,江苏武进人。1 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同年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从事油画创作。1 988年赴英国留学,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授。从事油画、连环画创作。
俞晓夫的绘画语言中积淀了海派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东西文化交汇的十里洋场,民族资本家、海派文人学者、革命家、传教士……穿越时空相聚在他的画面上。绎着一幕幕历史话剧。在俞晓夫的画面结构中,俞氏淋漓的线条勾勒浑然天成,为我们复活了一个多世纪沉沉的上海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永不拓宽的街道》的作者陈丹燕以其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中的18条,着力于描写在这些街道上的带有标志性的人和事。这些人是上海人中的少数,却标志着上海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这些街道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这些故事具有真凭实据,力求表现历史最真实的印记。
我从小就住在华亭路,幼儿园也是在华亭路幼儿园上的。现在还常常故意要去经过,看看加上回想,好像也有小排加罗卜汤的许多事体。
今天我们看到的华亭路是恢复到它始建最初模样的那条路,而不是伴随我小时候的那条华亭路。那时的华亭是专门卖外国古玩、火炉、废旧物品的一条街,充斥着旧生活的味道,还有大跃进时代留下的一息尚存的见证。
《华亭路:雪》(画者画后闲聊)
郑玲站在街口,往华亭路深处望去,杳无人迹的街道上留着处女雪,没有脚印。二十年代的老窗台和屋顶上,因为有了雪的点缀而变得新鲜。
《华亭路:雪》
目录
1 中山东一路:外滩漫游者
2 圆明园路:旧影斑驳
3 虎丘路:四品官与电机教授
4 复兴中路:花园
5 长乐路:红房子西餐馆的晚餐
6 滇池路:和平饭店
7 乌鲁木齐南路:街心花园的舞者
8 虹桥路:万国公墓墓地
9 南京西路:摩登与物质
10 湖南路:戴西一生中最长的一天
11 华亭路:雪
12 兴国路:尼可
13 香山路:大窗,王元化先生的人生地图
14 五原路:亡者遗痕
15 淮海中路:幸存者
16 东湖路:我的手风琴伙伴
17 南京东路:裘小龙
18 武康路:永不拓宽的街道
附录: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名录
……
文摘 1 中山东一路:外滩漫游者
亚细亚火油大楼
“也许,你在到达上海的第一个早晨会去外滩散步,为了认识一下这个大都市。”既像导游,又像上帝,还像知己,豪塞在他的《上海:买卖之城》里就这样开始,带领读者去认识外滩。这是1936年大战前夕的外滩。
他一直认为外滩是上海的心脏,外滩的历史便是上海的历史。认识外滩,就是认识上海。我少年时代,也是在这一章的指引下来侦察外滩的。现在,我将再次跟随他的书重访外滩,这是2007年,七十年后的外滩。外滩在岁月自然形成的比较中,呈现出自己的面貌。那混血孤儿的面容到底还是令人挂念。
我也和“你”在一起,但我的“你”不是豪塞的“你”,“你”不是乘坐亚洲皇后号来上海的白人,我的“你”是个中国人。“你”对这个在中国其他地方口碑不佳的城市实际上只有似是而非的了解,因为对它的传闻实在太多了,对它的感情也太复杂了。“你”对它很好奇。这种排斥又猎奇的感情,其实与当年豪塞的“你”真有几分相似。而我和豪塞一样,已经不知在外滩走了多少次,看过多少遍,但我们也不曾在心中肯定自己已是外滩的知己。豪塞在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内心矛盾,像暗房里的显影液一样,显影出我心中对外滩的感情,好像是1936年的续集。如今我与“你”一起重走豪塞当年的路线,的确有向他致敬的意思。
从外滩的最南端开始,那里与法租界交界。从南向北走,一排雄伟的大楼便庄严地迎向你。在爱德华七世大街转角上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是这排大楼的第一幢。这是1936年豪塞笔下的情形。到1976年,亚细亚火油大楼已成了多家上海大单位的联合办公大楼,在它某一个灰白色坚固阴沉的窗台上,晾着一条蓝白条相间的“三友”牌毛巾,那是70年代的上海,人手一条的毛巾。想必,它是某问办公室的女职员午间洗脸后挂上去晾着的。想必,她是个勤快但未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家碧玉。它如今仍飘扬在我的记忆里。
90年代初期,你可以看到这栋1906年建造的大楼再次体面起来。在年末加班的晚上,大楼到处灯火通明,有时能看到在恒温的办公室窗前,穿衬衣的职员忙碌的身影;能看到他们袖子上熨斗留下的笔直的袖线。那时,消失在历史中的职员阶层以白领的身份再现外滩办公大楼,他们开始需要每天穿熨烫平整的衬衫上班,在办公室里开始使用英文名字,在上海开始懂得注意国际石油价格的浮动和自己人民币薪水之间的相关性。
气象信号塔
在亚细亚火油大楼对面,竖立着从海关门前堤岸上平移过来的外滩信号塔,那是1907年建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