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2010-04-22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63377018/9787563377015 ·条形码:978756337701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去商家看看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去商家看看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63377018/9787563377015
·条形码:97875633770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内容简介:《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最高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最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媒体推荐 一部经学史就是一部误读史。然而对于我们,探求经籍之正解虽属理所当然,梳理历代的误读却也有着另外一番趣味。况且,误读对历史的影响甚至还要远远大于正解,若要了解历史,理解误读往往会比理解正解更为重要。经与史,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举例来说,明代嘉靖朝嚣嚣多年的“大礼议”,在现代人看来,大家在头破血流中争论的问题实属无聊——为什么非要皇帝把父母当成叔叔和婶婶?但在经学背景下现察,就会知道那些“愚蠢无聊”的大臣们拼了性命所争的东西确实是关系重大的。但是。大臣们誓死捍卫的那一则春秋大义,在现代史家的考据之下,却有可能被证明为错,甚至是从其理论源头《公羊传》本身就错起的。
——熊逸
编辑推荐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所作的是一种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试图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记载出抽出一年,来作全景式的分析,梳理历代学者对这一段被神圣化的文本的种种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无穷无尽的辩难,并展示这些定义、信仰、解读与辩难是如何影响着不同时代中的政治理念与社会思潮的。
目录
自序/001
第一卷 隐公元年春/001
第一章 《春秋》第一义/003
一 始隐问题/005
l.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005
2.《公羊传》的朴素解释与《论衡》的简单算术/008
3“尊王攘夷”和“借古喻今”:宋学主流/01l
4.“惠公二年,平王东迁”:弥合经义的新版史料/013
5.始隐新义:《春秋》不始于隐公/015
6.以古史为时政作解:始隐而意在三桓/017
7.效法天数:最“不合理”的答案也许才是正解,019
8.另外的一种可能:从“二王并立”时代说起,025
9.经典的读法/026
二 元年:字浅义深/027
1.诸侯之法与王者之义/027
2.元年大义/030
3.三种正确:事实、义理与政治/035
4.“元”之解:求义理.先求训诂——何休的大义与苏洵的诡辩/037
5何休的反对派——纪年的金文证据/041
第二章 春王正月/045
一 孔子特笔与公羊大义/046
1.王者孰谓/046
2.断句疑题:“春,王,正月”与“春,王正月”/050
3.行夏之时:假天时以立义/057
二 公羊三统论/062
l.大一统:并非“大统一”/062
2.夏之忠,殷之质,周之文:天人合一的历史循环论/066
3.通三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071
4.春秋大义之名,何休大义之实:三科九旨/076
(1)三科九旨之一: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076
(2)三科九旨之二: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079
(3)三科九旨之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095
5.存三统/099
6.三统和三正的义理与史实/105
(i)从五德终始到i统循环/105
(2)对《春秋》历法的考订/109
三 “公即位”的缺书/115
l.公羊经解/115
(1)《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115
(2)有关继承法的春秋大义:立逋以长不以贤,立于以贵不以长;子以母贵,母以子贵/118
(3)光武诏书:对公羊经术的一次实际应用/121
(4)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制度渊源与学术质疑/123
2.毂梁经解/127
(1)《毂梁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解/127
(2)对《春秋·隐公元年》不书“公即位”的义理之争与考据之争/130
3.左氏经解/133
(1)无经之传,先经以始事/133
(2)释“孟子”,略谈春秋时期的女性称谓/135
(3)释“元妃”/142
(4)继室与媵妾:媵妾婚的风俗与制度考辨/144
4.嫡长子继承制/163
(1)一继一及,非鲁之常/163
(2)汉景帝的继承人问题:对“殷道亲亲,周道尊尊”的实际应用/164
(3)从亲亲到尊尊,从小社会到大社会/167
5.释“声子”/171
(1)谥法歧说/17l
(2)谥法与禁忌/181
(3)谥号的合礼与非礼/183
6.释“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186
7.释“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193
8.释“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200
(1)何休与郑玄的论战/200
(2)周公摄政与称王之辩/203
(3)达例与特笔/210
9.五等爵/212
(1)五等爵之辩:是等级系统还是分类系统/212
(2)王爵与周班:是爵位等级还是被授予爵位的次序,1218
第三章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228
一 附庸解/228
二 邾与邾娄/230
三 盟于蔑地点书写上的微言大义/233
四 会、及、暨/238
五 邾仪父:称名与称字的微言大义/242
l.文字传抄的讹误/242
2.名与字/244
六 地期与时间.小信与大信/255
七 《毅粱》经解: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257
1.称谓之辨/257
2.日期之辨/259
八 《左传》经解: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261
1.名、字之辨/261
2.释“未王命,故不书爵”/263
九 会盟·歃血·信誉/265
1.从盟誓的社会渊源管窥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矛盾/265
2.信用从何而来与仪式力量/275
3.对盟约有效性的保障/280
4.利他和利己/284
5社会进化与历史进步/288
第四章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291
一 《春秋》之“不书”/291
二 费与费有别/293
三 费伯·费序父/296

第二卷 隐公元年夏/299
第一章 《左传》经解:郑伯克段于鄢/301
一 郑国的立国与迁徙·从郑国东迁看古人的家国观念/306
二 “寤生”旧解/333
三 制地·政治命题之恃德与恃险/343
四 京邑/350
五 锚定效应/353
六 京城太叔·对两首《叔于田》的辨析/356
……
序言 一部经学史就是一部误读史。 然而对于我们,探求经籍之正解虽属理所当然,梳理历代的误读却也有着另外一番趣味。况且,误读对历史的影响甚至还要远远大于正解,若要了解历史,理解误读往往会比理解正解更为重要。
当初,一代代的经学家与政治家们不断在以事实与虚构交织的历史来影响时下的政治,他们对经籍的探微求玄往往求之越深则失之越远。在“唯一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引之下去研究这种意识形态本身.这一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两千年之久,于是,一片片的玉石与金线在无数人的精心打磨与织造之下成就出一袭精美绝伦的金缕玉衣,夸张地包裹起了圣人的尸体——那是一具存在于所有人信念中的圣人的尸体。可以联想一下实际发生的事情:我们对出土的那件金缕玉衣的关注和赞叹不是大大超过了对中山靖王本人的热情吗?
所以,我这里进入《春秋》一经三传,既从经籍本身的求是人手,同时也会详论经学史上的种种阐释与纷争。
本书所做的是一种解剖跳蚤式的工作,试图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记载中抽出一年,来作全景式、历时性的分析,梳理历代学者对这一段被神圣化的文本的种种不同的定义、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解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无穷无尽的辩难,并展示这些定义、信仰、解读与辩难是如何影响着不同时代中的政治理念与社会。
文摘 所以贾逵、杜预所谓隐公立桓公为太子的说法是不合语法的,而“奉”字是自下奉上之辞,子奉母是可以的,兄奉弟却讲不通了。这一点杜预想必也是明白的,所以他解作“帅国人奉之”,凭空添了“帅国人”三字来弥合矛盾。而释“之”为仲子则文义顺畅,前后呼应:隐公认可仲子为惠公正妻,奉之为母。自然也就认可了桓公作为惠公之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只待将来桓公长大便归政于他,这与《左传》后文都是相符的。
于鬯此解,既合语法,也合文义,或许是迄今所见最通畅的解释了。但是,疑点仍然存在:如果鲁隐公仅是摄政而非实际即位,为何称公,这岂不是僭越名分?既然奉仲子为母,又为什么声子有谥而仲子无谥?
先说第二个问题。如前所述,童书业是认可《史记》的记载的:隐公的母亲声子是惠公的“贱妾”,而仲子本该是隐公之妻,却被惠公夺了去。根据春秋时代的习俗,父夺子妻所生的儿子虽然可以成为太子,但并不太名正言顺。所以,仲子所生的桓公本在可立可不立之间。这些大概就是仲子后来虽然升格为夫人却没能获得谥号的原因。
而据当代学者刘丽文的说法是,如果死去的元妃没儿子,继室的儿子继承君位是顺理成章的,如杜预注“隐公,继室之子,当嗣也”。隐公对桓公的谦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地位低,自己没有继位的资格,而是牵连着仲子掌纹上的那句神谕——“为鲁夫人”。
刘发出了和前文中于鬯同样的疑问:回顾前文,《左传》对仲子的叙述有些闪烁其词:“故仲子归于我”是说仲子嫁到我国,但问题是,嫁给鲁惠公是“归于我”,嫁给鲁隐公(当时的太子,未来的国君)也是“归于我”。仲子本来到底要 [清】于鬯《香革校书》,中华书局。1984年,第740-一741页:“立者即谓臆公挺立为君也。《经》不书即位,故《传》明隐之所以立奉之者。之字当指仲子,谓奉仲子为母也。而杜预《集解》谓隐公追成父志,为桓尚少,是以立为太子,帅国人奉之。则以立为枉公立为太子,非臆公立为鲁君。奉为奉桓,非奉仲子。其说本之郑众。贾逵而小变之。殆非也。然据孔义引郜说,隐公摄立为君,奉桓为太子,则其解立却不误,盖此语承上文志公薨而言,又明出隐公字。凡言某公薨、某公立,史文之常例。又下文云: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住,摄也。即紧承此立字而言,伸明隐既主而《经》不书即住之意。《左传》为经割《侍》附《经》之前,其文本相连接,则立之指隐不指极,显可见也。惟郑亦以奉为奉扭为太子。夫既奉仲子为母。则正以枉为太子故矣。但日奉谓奉仲子则
……
后记 本来想写完隐公元年的全年的,结果只写了上半年。这样出版已经很困难了,如果再加一倍篇幅,读者就只能到网上找电子稿了。
这书写了很久,改了很多次,我觉得如果不考虑出版定稿的话,我大概可以一辈子一直改下去。
这书的出版要感谢很多人。感谢责编杨晓燕女士,因为,如果我不是作者而是责编的话,断然不会出这种书的,就算想出,也一定拗不过领导,而书竟然真的出了,实在不容易呀!还要感谢徐戈和吴新宇两位老师百忙之中为我的稿子校订文字,看了他们的校样,我感觉自己在文字上又获新知了。他们与我素昧平生,只是出于一种关怀而义务地承担了这些,实在让我非常感动。还有杜垣老师一直以来热情的推荐,在此一并谢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