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

2010-04-2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208087083/9787208087088 ·条形码:9787208087088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 去商家看看
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 去商家看看

 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208087083/9787208087088
·条形码:97872080870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黑泽明导演让他的自传《蛤蟆的油》结束于1950年,正是他的电影《罗生门》为全世界认识的那一年。他在自传中说:“写自传的我不能穿过这个门(《罗生门》)再前进了。《罗生门》以后的我,要从《罗生门》之后我作品的人物中去认识。”那一年,野上照代第一次遇见黑泽明,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被黑泽导演称为“我的左膀右臂”。她参与了黑泽导演《罗生门》之后几乎全部作品的拍摄,见证了这个伟大电影人的大起大落,故而本书实为《蛤蟆的油》之续本。通过野上照代的笔,黑泽导演的刚强与淡定,认真与从容,以及“等云到”的那份坚持,都一一在读者面前展现。
香港影评人舒琪对此书的评价:“聆听别人生命里的故事永远是消磨时间的最好办法:《等云到》不仅是本让你消磨时间的好书,它还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或者起码是一个侧面的素描。”
作者不仅在书中讲述了黑泽的性格、处事作风、创作方法、与演员和工作人员们的关系,还述说了关于日本电影发展的盛衰,以及电影历史缔造者的悲欢离合和笑声泪影……

配有作者黑白手绘图25幅。
作者简介 野上照代,1927年生于东京。黑泽制作公司制作经理。1949年进入大映京都摄影所担任见习场记。1950年,黑泽明导演为拍摄《罗生门》来到京都太秦的京都摄影所,野上照代自此开始为黑泽明导演工作。在与黑泽明导演合作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除去在松竹映画拍摄的《白痴》之外,野上参与了黑泽明导演所有作品的拍摄。此外,她也进行文学创作,1984年小说《致父亲的安魂曲》获得第五届“人类女性纪录片奖”优秀奖,并被改编成电影《母亲》,于2008年上映。
编辑推荐 《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是日本电影界元老野上照代追述她与导演黑泽明合作接近半世纪、共19部作品的回忆录。野上照代这样一个在黑泽明身边工作了40年的人所能够提供的内容,是关于黑泽明电影生涯和工作方式的信息的绝妙的原始材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黑泽的影迷们喜爱的个人化的读物,同时也是一本对日本电影发展史进行侧面记录的书。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个师父·伊丹万作

听来的回忆
女无法松
断章
《巨人传》
面对死亡

盆景人生·大映京都制片厂
在狭小的区域之中
见习场记
目不斜视
黑市香烟

女神的微笑·《罗生门》
黑泽明驾到
若草山的矿工小调
摄影打一百分以上!
拍摄太阳
“底片!把底片搬出来!”
幸运女神
再见了!太秦的电影人

东宝乐园
喷水池
场记
摄影
美术
副导演

往日不再——追忆《德尔苏·乌扎拉》
摄影队奔赴西伯利亚
有蜱螨有蚊子没有厕所
拿破仑的心境
冰冷彻骨的夜间摄影
达司比达尼亚,再见

黑泽先生与动物


乌鸦

黑泽先生与音乐
指挥独演
早坂文雄
佐藤胜
武满彻

伤感的回忆
讣告不断
藤原釜足
伴淳三郎与左b全
志村乔和三船敏郎
三船先生的羞愧
哀悼伊丹十三

黑泽组事件簿
导演·三船敏郎
联名信

胜新太郎《影子武士》换角事件
《巨人的足音》
惜别黑泽明导演
附录一《红胡子》之后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
附录二黑泽明年表
后记
译后记
出处一览
……
序言 通过文艺春秋出版社,我非常荣幸地得知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希望出版我的《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我还听说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富有良知的出版社。
二〇〇六年,美国的Stone Bridge Press出版社以“Waiting on the Weather:Making Movies with Akira Kurosawa”为题出版了本书的英文版。这个译本以译文优美而受到好评。这次又有幸迎来中译本的出版,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说来直到现在,对于黑泽先生,对于我,中国是一个既近又远的国度,也是一个我们从未造访过的国度。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得以观赏了在欧洲以及日本国内的电影节上映的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电影。
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像电影那样,传达一个国家的真实,并给人带来感动。通过电影,中国的电影导演们给世界舞台吹进了新风,他们的才华令我们惊叹不已。
我听说在“二战”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第五代导演们——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宁瀛等人,他们都曾在学校学习过黑泽电影。而黑泽先生也在日本观看了他们的部分作品,并深感佩服。
就这样,同为职业导演的他们,正是通过彼此的作品相互激发,因此才有了不断创作新作品的动力吧。
前不久,中国CCTV的摄制组为制作介绍日本电影的节目来到日本,我就黑泽电影回答了他们的提问。那位采访者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关于一九七五年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却只字未提。
本书也记述了黑泽导演在拍摄《德尔苏·乌扎拉》的过程中,与恶劣环境苦斗的情形。
英译本出版的时候,应出版社要求,特别增加了《红胡子》之后黑泽明与三船敏郎的有关章节。本次中文译本也收录了进来。
黑泽先生毫无杂念地热爱着电影。
黑泽先生把生命的全部都倾注在了电影创作的愉悦之中。
我的这部小小的回忆录若能把导演黑泽明的善良与伟大传达给中国读者,我将为之欣慰不已。
在此,我要向为中文版的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的陈青先生、蔡欣小姐以及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的佐藤敏雄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摘 插图:



乌鸦
很多人都知道,黑泽先生年轻时曾立志当一名画家。十八岁的时候他的作品首次入选二科展,其画艺可见一斑。
后来由于社会形势以及家庭的原因,黑泽先生于一九三六年二十六岁的时候,参加了东宝前身P?C?L的副导演招考。从此走上电影导演之路。
所以黑泽先生一直爱好绘画。晚年的他仍然时常抽空画画。放在他书桌上的绘画用具不论是签名笔还是油彩颜料,他总是像小孩一样,随手拿起就默默地画起画来。
他特别喜欢塞尚、梵高、鲁奥、铁斋等画家。
电影《梦》由八个故事构成,其中一个故事就有黑泽先生敬重的梵高登场,即第五个故事《鸦》。
剧中的主人公,学美术的学生“我”正在观赏画展。挂在他面前的,是“向日葵”、“星月夜”、“朗卢桥(阿尔的吊桥)”等七幅作品。当然,都是复制品。
这些画由抽象画家滨田嘉精心临摹而成。记得拍摄的时候,为了强调油彩的层次感,黑泽先生亲自动笔做修改。黑泽先生往画上涂油彩时,颇为歉疚地说:“竟然修改梵高的画作,真不像话。不过既然是梦,应该可以原谅吧!”
寺尾聪扮演的“我”在那幅“阿尔的吊桥”前停留,凑近观看。
这时,桥上的马突然动了起来,洗衣妇们也喧哗着开始洗衣服。“我”走入画面,询问其中一个洗衣妇:
“你知道梵高家在哪儿吗?”顺便说一句,扮演这位洗衣妇的,是长期担任黑泽先生翻译的凯瑟琳?加德女士。
为了忠实再现梵高的原画中洗衣妇们的服装,我们煞费苦心。
不仅是人物,所有的道具、景色,导演和摄影师都把梵高的画放在一边做比较,提出各种要求,大家忙得天翻地覆。
梵高的画里,水面的涟漪荡出大大的弧形,想要原样再现这番景象实在不容易。
这时候又该轮到副导演上场了。杉野刚君穿上潜水服潜入水中,他手拿一个篮球藏身在突出水面一截的洗衣台下,慢慢地上下摇动篮球,才能成功地制造出波纹。只是洗衣台下的水位一直浸到他的脖颈,他只能在一块狭小空间里呼吸。被指派来管理水纹的杉野君也真不容易。


杉野君躲在洗衣台下的河水里制造水纹。到这里为止,外景地在御殿场。
这之后,“我”去寻找梵高,两人相遇,梵高向着乌鸦飞舞的麦田走去。整个场面都在北海道女满别的外景地拍摄。
在那里,女满别商工观光科的科长谷本二郎先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协助我们的拍摄。他热爱电影,待人极其热情。
在这个外景地最重要
……
后记 后记
野上照代
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九日

本书收录的,是我的一些随笔。其中大多数是在从一九九一年七月至一九九七年十月的六年间,连载于影像制品销售机构“电影俱乐部”会报的随笔《等云到》。还有一些刊登在其他杂志上的文字,加在一起经过修改,集为一册。内容多少会有重复的地方,请给予谅解。
会报的主编是曾在电影旬报社工作的岛地孝麿。他对我说:“电影俱乐部的会员里很多是上了年纪的资深影迷,你愿不愿意写点儿过去拍电影的趣话呢?”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我的连载刚写到《罗生门》那一段时,也是会员之一的文艺春秋的照井康夫就向我提出了出版的事。那封信的日期是一九九四年九月七日。到现在为止的漫长的六年里,照井先生竟然没有放弃我这个懒惰之人。
在这六年时间里,黑泽先生没能再次开始拍片,他于一九九八年九月六日永远离开了我们。
孤独寂寞中我回望四周,发现黑泽摄制组的干将们还在人世的已寥寥无几。就像《七武士》结尾的那个凄凉的画面,一阵风吹过插着刀剑的坟头。
想来没有人像我这么幸运。自《罗生门》以来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我得以一直在黑泽先生身边工作。
然而,即便我认为我非常了解黑泽先生,我所知道的也许只不过是巨象之尾的一端而已。但哪怕只是巨象之尾的一端,我认为也值得记录下来。
本书收录的首次发表的文字,是在黑泽先生去世之后完成的。说实话,他在世的时候,大概我也不会那么写。如果黑泽先生读了这本书,他一定会说:“那时的艰辛可不是这么回事,你还是不明白!”
的确如此,拍摄《德尔苏?乌扎拉》的时候,黑泽先生的身心可谓遍体鳞伤。我为当时没能理解他的苦衷而懊悔至今。
新增加的内容还有关于黑泽先生和作曲家们的往事。当事者都已不在人世,写这些也许很不应该。但是,人看事物的角度各有不同,所思所感自然不同。我写的只是我眼中看到的风景,我并没有把自己未曾看到的东西写在其中。
“总之,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这是黑泽先生曾经爱说的一句话。好像是在清水宏的电影里,一个老人停留在桥上,说完这句话就哈哈大笑起来。现在的我也是同样的心境。
我多么希望能够再有一次机会,跟黑泽摄制组一起在外景地一边等云到,一边在火堆旁烤着火听黑泽先生闲聊。多么希望跟大家一起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开怀大笑。然而那已是不再复返的幸福时光。
本书的装帧是和田诚先生,井上厦先生特地撰写了推荐文章。能得到不同凡响的两位先生的支持,我想这是托了黑泽先生的福,但我仍然十分感激。
最后我要向给予我关照的岛地孝麿先生,还有为我的采访提供大力协助的黑泽摄制组的各位成员,以及不断给予我鼓励的黑泽和子女士、永六辅先生、佐藤爱子女士、安冈章太郎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译后记
吴菲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八日于山口

两年前,我在一篇转贴的博客中初次得知野上照代女士的名字和这部回忆黑泽明导演的随笔集。博文的作者是香港影评家舒琪。他从该书的英译本Waiting on the Weather中选译了几个引人入胜的段落,从此这本书成了许多日本电影爱好者翘首盼望的读物。可以说这也是中译本诞生的发端之一。舒琪先生在博文中提及书名的时候,介绍了一个来自他的学生的译名——《等云到》,这是个比原题(直译应为《等待天气》)更符合作者原意的妙译。中译本成书之际,我们在诸多方案中再三斟酌,决定采用这个题目作为正式的书名。在此谨向舒琪先生以及译名的原创者关文轩先生致以谢意。
关于本书的“第一男主角”黑泽明导演,其人其作品都无须我这个小学生级影迷多作赘述。国内已翻译出版的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足以使读者了解这位电影巨人的心路历程和人格魅力。遗憾的是,《蛤蟆的油》中关于电影创作的详细记述止于《罗生门》(1950)。至于黑泽明导演在之后近半个世纪里的创作生涯,虽有众多影评家和研究者的大量著述,但是能像本书这样身临其境地再现黑泽明电影创作现场的作品恐怕并不多见。至少对我来说,《等云到》可以当做《蛤蟆的油》的续集来读。
黑泽明在《蛤蟆的油》的前言中写道:“野上照代,是我的左膀右臂,摄制组的人。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她也是自始至终不辞辛劳给予我关怀的人。”由此可知作者与黑泽明电影的渊源之深。为求一目了然,且容我把作者主要参与拍摄的黑泽明作品罗列如下:
担任场记的作品: 《罗生门》(1950)、《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用心棒(保镖)》(1961)、《天国与地狱》(1963)、《红胡子》(1965)。
其他相关作品: 《德尔苏?乌扎拉》(1975)导演助理、《影子武士》(1980)助理制片;担任制作经理的作品: 《乱》(1985)、《梦》(1990)、《八月狂想曲》(1991)、《袅袅夕阳情》(1993)。

2008年,山田洋次导演的《母亲》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野上照代据幼时经历创作的作品《致父亲的安魂曲》(2007年再版时改题为《母亲》)。因为这部电影,很多观众才第一次认识了野上照代。而此前,作为一名幕后创作人员,除却出席纪念黑泽明导演的活动,难得见她现身幕前。我只在回顾黑泽明作品的电视节目中见到过野上女士的身影。年过八十的她满头银丝,神态自若,其风采可用“飒爽”两个字来形容。老太太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对电影界往昔的人事种种依然如数家珍。正所谓文如其人,《等云到》就是这样一部仿佛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的回忆随笔。
第一章回忆早年作者与战前日本电影巨匠伊丹万作及其家人的交往。其中有大量篇幅是在转述伊丹夫人的回忆,还包含着许多战前日本电影界鲜为人知的珍贵片段。之后的章节皆为作者的亲身经历。从初涉电影行业的青涩年代,到老一辈电影人纷纷去世后的深情怀念,从经典作品的创作逸闻到台前幕后大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有大场面,也有小趣闻,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现场感十足。作家井上厦给本书的评语是“如同在观赏黑泽电影一般”。这位热爱电影的小说家兼剧作家还说过:“我看过三十遍《七武士》,还要再看二十遍才能死而无憾。”所言不无夸张,但在翻译完这本《等云到》之后,我终于能够理解其中的真意。因为黑泽明电影的神髓也蕴含于各处细节之中,无论看多少遍,都能常看常新。
我想,这部包含着无数“细节提示”的《等云到》也是一部可以引领我们细细品味黑泽电影的“导游手册”。

中文版付梓之际,作者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我照着编辑发来的手稿图像翻译了这篇手写稿,只觉得字字句句愈加亲近感人。
说来也是一种缘分。我居住的山口县是作者的原籍所在。如书中第一章所述,1945年春天,作者曾到山口高等学校的图书室工作。这所学校是我的母校山口大学的前身。山口高等学校的藏书如今安然保存在山口大学附属图书馆的书库里。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借阅的大部分书面资料也都来自这间图书馆。
作为一名刚刚起步的译者,我有幸获得翻译这部好书的机会,惟有满心感激。
本书内容涉及电影业的方方面面,诸如早期电影器材的部件名称、欧美电影的中文译名等等,身为外行,我只能尽量广泛地查阅资料,甄别取舍,选择最通用的译名。因水平有限,全书的翻译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广大读者及专家给予指正。
最后要感谢我的朋友连城。在他的推荐之下,我才得到翻译本书的机会。翻译脱稿之后,他又为我提出了许多具体而可贵的意见。还有本书的策划编辑蔡欣,在翻译过程中,每遇疑难,总能及时得到她的耐心帮助。特在此表示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