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9787108027788 ·条形码:978710802778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目迷·耽美:卷2:爱恋无声 |
|
|
|
目迷·耽美:卷2:爱恋无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9787108027788
·条形码:97871080277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目迷·耽美:卷2:爱恋无声》的作者他在湾仔球场长大,少年浪荡,跋扈飞扬,于江湖边缘走了一回,在电影世界迷醉至今。闲时执笔写下对于男女情事和人间恩怨的一些看法、一些想法、一些说法,终而结集成书,且看能否在书页之外寻得意见相同或相冲的读者。
马家辉说:“这书名曰‘目迷’”,因为自从让眼睛第一次盯着银幕,便迷路了,在光影丛林里回不了头;也曰“耽美”,因为流连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无法自拔。
是的,江湖多风波,舟楫险失坠;但风再大,浪再高,终究阻挡不了这趟寻美之旅的启航。
李欧梵序说:“香港文化人的‘英雄榜’中鲜有人像马家辉一样,可以港台双栖,经验丰富,既可在九龙城‘方荣记’品尝火锅,听他的父执辈话说当年,又能够在台湾打弹子享受‘敲杆’之乐——即使他自己没有亲身经验过,能把侯孝贤和杨德昌的‘少年往事’描述得如此入木三分的香港评论家,我看除了马家辉,不作第二人想。”
作者简介 马家辉,1963年生,香港湾仔人也。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
曾任广告文案、杂志记者、报社编辑,并客串主持电视、电台节目。
文章散见港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包括《女儿情》、《都市新人类》、《心理学小品》、《流星学手记》、《李敖研究》、《在废墟里看见罗马》等。
编辑推荐 《目迷·耽美:卷2:爱恋无声》不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
《目迷·耽美:卷2:爱恋无声》也不是一本关于黑社会的书。
《目迷·耽美:卷2:爱恋无声》借电影起始,以江湖为题,说的其实是一个写作人的心事与胸怀。
“香港文化人的‘英雄榜’中鲜有人像马家辉一样,可以港台双栖,经验丰富……能把侯孝贤和杨德昌的‘少年往事’描述得如此入木三分的香港评论家,我看除了马家辉,不作第二人想。”
——李欧梵序
目录 序一:香港人 王安忆
序二:华丽而温暖的城市 林青霞
自序:永恒的黑暗——我的戏院简史
辑一 因为这叫这叫爱情
王家卫的暗号
她的手,以及眼睛
看得懂
回不去了
原来背叛是如此轻易
为何感谢王家卫
长恨无歌
王安忆的上海
鸽子
小物件
水与茶叶
打边炉美学
围炉
辛苦了,张爱玲
爱情中的张爱玲
胡兰成的胆量
小旅馆
范柳原与周润发
顽固的男人
电视剧本
辛苦了,张爱玲
孤傲的眼睛
最难得是优雅
张爱玲手稿
流派
浪费
一本书与一百个旅程——遇上张爱玲
爱恋的气味
抉择的犹豫
客厅里的身影
在彼此身上看见孤独
sex in 1968
love in 1959
恋人絮语,下集
五分钟
快乐的大鱼
爱情的记忆
爱情与诗人
挣扎之后
分不清的回路
男人的沙发
午夜危情
甜蜜的死亡
戏内哭声
温柔的鬼片
短信情王
幸好有如果
南北美
早熟里的迟熟
半熟少年少女
戏里的嫉妒
男人四十,没有逗点
爸爸的眼泪
仓皇外望
先赢了她再算
比赛
螃蟹医生
泪痣
小酒馆
午后花香
雏菊的沉静
全智贤的小痣
你也可以有外遇
谁爱伍尔芙
给伍尔芙
新经典
传奇注脚
辑二 记忆与遗忘
爱的覆盖与盛载
牵谁的手
谈情说爱
饮茶
傲气迷宫
村上的情人节
年初十
隐秘的喜悦
中年是廿四味
四十岁的爱情
离婚的女人最美丽
离婚
最后胜利
酒吧里的笃定身影
七日心情
多年以后
我在坟墓里都能开咖啡馆
穿一双布鞋,开步走远
在奇迹出现的早上
我城,她城
那一夜,在台北
悲哀城
……
序言 序二
华丽而温暖的城市
林青霞
其实自认连信都写不好的我,哪有资格为才子马家辉写序;只因在刚认识他的三次见面里他递给我三张名片,邀我在《明报》写专栏,我被他的诚意感动,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约在两年前,我和施南生在半岛酒店的瑞士餐厅吃饭,刚好徐克和一位教授在隔壁谈事情,南生知道我不喜欢应酬和怕见生人的性格,事先征求我的同意,然后请他们一起过来,虽然我爽快地答应了,但心想这餐饭一定很闷。没想到和徐克一起进来的是一位翩翩风度的青年书生,而我们整晚的话题竟是女儿经,当时非常同情他那爱女儿、疼女儿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希望自己有能力开解他,他递给我第一张名片,答应下次见面送我一本书叫《女儿情》,是他和太太合写,送给女儿马雯一岁的生日礼物。
第二次见面,是在我从台湾回来的那个夜晚,在赤蜡角的高速公路上,心里有些感触,拨了个电话给南生,刚巧他们请了马家辉夫妇在家里吃大闸蟹,要我过去,于是我直接从机场到南生家。
家辉太太美枝跟我一样是嫁到香港的台湾姑娘,也是我们林姓本家,聊起天来特别有亲切感,我跟她聊起这两年奔走于台北、香港的感觉,就好比经常游走于地狱与天堂之间,我描述着每当在桃园下机,我的心情就渐渐地沉重起来,虽然是大白天,总感觉整个天都是灰暗的。每次离开台湾时,在中正机场,心情已经渐渐地开始放松了;回到香港通常已是夜晚,由机场回到家必须经过一条长长的高速公路,公路两旁的路灯,因为车速的关系,形成了两道强光,四周安静无人,仿佛正在经过一个时光隧道,由地狱回到天堂,迎接你的将是欢笑和希望。家辉很安静地听,只问了一句:“为什么你认为台湾是地狱?”我说:“能够经常回台照顾父母,固然是自己的福气,但是所接触到的都是医院、轮椅和病人,心情非常沉重。”家辉递给我第二张名片(怕我第一张不见了),邀我在《明报》写专栏,我笑了起来,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这么大胆。敢邀请一位从未写过文章的人写专栏?”他说我能形容出那天堂地狱的感觉就能写文章。
第三次也是在南生家吃饭,读了《女儿情》,我说他那爱女之情简直就像在跟女儿谈恋爱,内里有些文章让我忆起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他又递了一张名片给我,再次邀我写稿,这次我接过名片珍而重之地收了起来。
每天买一份《明报》只为了要看马家辉的专栏,专栏有比较通俗的维园阿伯甲、乙对话,有比较严肃的政治话题,最喜出望外的是读到有关电影的评论。家辉真的是喜爱电影,他从来不曾恶意地批评任何一部戏,总是很仁慈地和你分享电影的观后感。
在《回不去了》的文章里,讲到王家卫导演的《2046》,梁朝伟提着笔,镜头近摄笔尖,几乎看得见墨水滴下,一秒、五秒、十秒,镜头凝止不动,导演其实在向观众诉苦,这么多年了,我仍然在找寻自己的书写方式。不知道这是不是家辉的心声。不过,此刻我也正提着笔,许久、许久,不知怎么才能写好这篇序。
不敢赞美家辉的文章,他是不需要赞美的,只想说,看了《爱恋无声》的手稿,一张张纸,几乎张张都能令你产生共鸣。虽然说得是寻常事寻常趣味,就是因为这些寻常事,使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知音,他和你谈天说地、诉古道今,使你的情感和灵魂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文章里还提到台湾那些往事。
看电影,唱国歌,啃鸭翅膀,戏院门前烤鱿鱼的香味和煮玉蜀黍的热气,使我忆起少女时期,每个周末和几位好同学一起到台北西门町轧马路、看电影那种快乐时光。我们几位身穿迷你裙,脚踩凉鞋,神气活现地走在西门町的大街上,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脚底下,只有你才最大。当年被星探发现走入影圈也就在这个时期。蓦然回首,已年过半百,这才发现要学习的事情实在太多,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过去那些是回不来,也回不去了。我们被时间的巨轮推着向前走,眼睛往前看,偶尔回顾一下,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午夜危情》里,家辉提到克林顿夫人的头脑,说她的脑袋有几千个抽屉,随时精准开关。
马家辉,你又何尝不是。
香港有了你,将不再是张爱玲口中“一个华丽却悲哀的城市”。它将会是“一个华丽而温暖的城市”。
让我们互相勉励,把香港温暖起来吧!
我们期待着《爱恋无声》的出版。
2006年7月4日 香港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