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旅游 >

龙潭古镇

2010-04-0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4115715 ·条形码:97875641157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龙潭古镇 去商家看看
龙潭古镇 去商家看看

 龙潭古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4115715
·条形码:97875641157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龙潭古镇》内容简介:龙潭古镇地属重庆酉阳县,坐落于渝、湘、黔、鄂四省交界地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今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和乡土环境的芳香。在“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兴,几度因区域经济地位和水陆物资转换而繁荣;抗战时期,曾是文化人士聚集的著名城镇,发展和延续了一方文化。龙潭古镇的城镇山水格局,严谨和谐,青砖灰瓦的坡顶房,青石板街巷、封火墙、吊脚楼、古井古树、古码头,朴实厚拙,有着浓厚的巴渝建筑文化和湖湘文化结合的底蕴。《龙潭古镇》以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为主体,结合古镇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探索古镇的人文构成和形态特征。
《龙潭古镇》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与,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
编辑推荐 《龙潭古镇》: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
目录
上篇 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聚居与社会
1.1 自然与区域
1.1.1 自然及资源
1.1.2 区域及环境
1.2 沿革
1.2.1 概述
1.2.2 发展变迁
1.3 社会组织与文化
1.3.1 社会组织
1.3.2 社会文化
1.4 经济
1.4.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情况
1.4.2 经济现状
2 古镇形态
2.1 古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城镇肌理
2.2.1 街巷
2.2.2 开放空间
2.2.3 山地簇群
2.3 环境景观
2.3.1 景观总体布局
2.3.2 山景
2.3.3 水景
2.3.4 城镇景观
3 建筑空间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会馆建筑
3.3.2 住宅建筑
4 装饰艺术
4.1 文化渊源
4.1.1 历史影响
4.1.2 装饰特色
4.2 形式
4.2.1 图案及选材
4.2.2 艺术手法
5 保护与发展
5.1 古镇的保护
5.1.1 古镇风貌构成
5.1.2 古镇的保护
5.2 传统街区的整治与更新
5.2.1 龙潭古镇传统街区存在的问题
5.2.2 传统街区整合与更新的内容
5.2.3 重点街区的整合与更新
5.2.4 传统街区景观更新设计
5.3 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5.3.1 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5.3.2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5.3.3 旅游发展规划

下篇 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研究
6 建筑与装饰研究
6.1 古镇色彩与装饰
6.1.1 古镇整体环境色彩与装饰
6.1.2 民俗爱好与古镇色彩
6.2 民间装饰意匠
6.3 装饰艺术的表达
6.4 典型建筑分析与测绘
6.4.1 谢家院子
6.4.2 王家大院
6.4.3 万寿宫
6.4.4 吴家院子
6.4.5 赵世炎故居
6.4.6 赵家院子
6.4.7 袁家院子
6.4.8 甘家院子
6.5 装饰艺术测绘
6.5.1 招牌与牌匾
6.5.2 门
6.5.3 窗
6.5.4 脊饰
6.5.5 瓦当
6.5.6 柱础
6.5.7 梁、柱
6.5.8 栏杆
6.5.9 家具
后记
……
序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文摘 插图:


街道的平面形态与建筑外部空间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环境而存在。在龙潭古镇,由于老街基本沿山脊或水系走向,用地通常比较狭长,街道两侧的建筑也呈连续的带状分布,因此整个街区的形态是完整和连续的。
(2)平面形态特点
古镇的道路网顺应古镇结构形态,呈鱼刺状,主次分明,衔接自然。“宫齐龙头八卦井,角跨凤尾九桥溪”古镇共有8条街道(南北向主要有3条,东西向主要有2条,相互交叉形成古镇的街道骨架)。东西向的街道基本上以交通性为主,龙泉路穿镇中心而过,循九桥溪而行,通向大众桥。此外,古镇内部尚有东西向的大小巷道10余条,以满足自身的功能与环境要求。
2)空间形态构成
(1)街巷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山地城镇的街巷空间,体现了山地的特点,其空间联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坡道,另一种是梯道。坡道一般用在比较平缓的坡地上,梯道用在比较陡峭的坡地上。一般情况下两者混用,适应使用需要,使城镇街巷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城镇发展使坡道和梯道的使用有了明显的分工,坡道一般用于主街和外围的联系道路之间,而梯道一般用于小街小巷或是高差较大的主街(图2.16,图2.17)。
后记 在西南地区,山地的特殊环境从建筑和城市(镇)形态、生态和文化、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确定了问题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近十多年来,西南地区快速城市(镇)化,国家提出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力度和发展速度都十分惊人。以重庆地区为例,大都市带动农村地区的建设,大型国家项目的切人和基础设施深入山区,使多年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尚能得到被动保护的农村地区,“城市化”的正面和负面作用迅速扩展,显露城乡建设的诸多问题。生态和安全问题、地方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问题,是十分突出的两个方面,而目前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山地人居环境的系列研究,对地域的建筑历史文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部分。重庆大学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自1998年开始,着手了对西南地区这一项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1)对巴渝地区传统古镇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先后完成了“龚滩”“龙潭”“安居”“松溉”“宁厂”“丰盛”“走马”“罗田”等8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①。(2)完成了重庆长寿区“三道拐”历史街区、重庆北碚缙云山寺庙古建筑群、重庆梁平双桂堂古建筑群的保护规划,四川眉山市“三苏祠”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②,以及对重庆城市两个历史街区(磁器口、东水门)的调查研究③。(3)团队推出了《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④《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适应性保护研究》⑤《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⑥等相关研究成果。(4)团队的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们,目前正在推进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如:“山地人居环境历史发展史”“泸沽湖人居环境文化演进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空间的文化结构研究”“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城市历史发展研究”“西南山地人居环境景观历史发展研究”“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等,期望在2~3年的时间内,也能相继推出研究成果。
在巴渝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工作中,面对龚滩、龙潭等重庆市级历史古镇的具体任务时,我们在完成法定保护规划、使其能够有效地指导保护和建设实际外,同时也配合地方部门,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古镇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诸多的客观条件和人们意识水平的局限,仍然是制约古镇良性发展的障碍,只有寄望于逐步的改善和进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