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800476820 ·条形码:97878004768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碑刻的故事 |
|
|
|
碑刻的故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800476820
·条形码:97878004768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文物的故事
内容简介 《碑刻的故事》以极富功底的文字和翔实周密的文物信息给读者以宽广的感悟空间。主要内容包括不是镜子胜镜子、民心本是一杆秤、善人的一种解释、为国哪顾身死、说到容易做到难、发烫的屁股暖不热冷板凳、骗出来的欢喜也敢信等。适合历史研究人员阅读参考。《文物的故事》系列丛书是紫禁城出版社策划的一套大众收藏类图书。其所叙述的文物主题大众常见,其语言文字大众易懂。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叙述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地编排结构,能够纵横捭阖地激扬文字,能够发人深省地开示读者,并且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收藏家。
编辑推荐 《碑刻的故事》为文物的故事之一。
目录 序
令箴碑:不是镜子胜镜子
遗臭碑:民心本是一杆秤
处方碑:善人的一种解释
良心碑:为国哪顾身死
官箴碑:说到容易做到难
猿像碑:发烫的屁股暖不热冷板凳
嘉禾碑:骗出来的欢喜也敢信
踹匠碑:脚手不能承受的痛伤
戒假碑:假作真时真亦假
戒欺碑:欺人无非欺自己
学规碑:状元门中消息
水则碑:天人较量的刻度
去思碑:是非功过任评说
先生碑:铁骨不负心头血
格言碑:泉冷峰飞落花天
梅花碑:壮怀激烈唯书生
窑神碑:泥土蜕变的美丽
安养院碑:历史深处的人性光芒
教泽碑:深山不阻清风
旋风碑:道德文章满乾坤
照人碑:不长尾巴人难认
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
鳄鱼碑:逆境更显高志
寒晖碑:山河不屈的吼声
家训碑:身教胜于言教
将军碑:英雄冤魂照千秋
仪制令碑:总是秩序乱不得
白菜碑:咀嚼民生的味道
竹风碑:桃花红颜寄小笺
太史碑:凝视万千世界的眼睛
禁约碑:没有约束不成规矩
自由碑:眼前黑难掩心中亮
党籍碑:耻辱的恰是自己
蚕桑碑:情丝绵绵未有期
棉花碑:百姓冷暖挂心头
守正碑:关键在于心正
公道碑:做人的基本模样
改作碑:司法面孔的暖色
泥爱碑:奈何身后掩飞泪
编后记
……
序言 克敬是爱上石头了,像爱着自己的骨肉血亲一样,爱得无怨无悔,一往情深。
俗人克敬在游历中,曾一次次面对沉默的石头,禁不住总会想起老家(关中西府)一句俗语:石虽无言,文化有声。是的,冰冷的、僵硬的石头怎么会发出声音呢?而一旦附着了文化的精灵,它们就有了浅唱、呻吟、呐喊、甚至呼号。
懵懂初醒时,克敬还听不懂石头的说话,所接触到的,都只是一些生活化的石头,如河边的洗衣石,大门口的门墩石,院里的捶布石,父亲抽旱烟的火镰石,母亲碾米磨面的石磨和石碾……特别是那样的大石碾,很威风地盘踞在村中央的空场上,平常日子,是孩娃儿上高攀险的游戏台,来了老婆婆、大嫂嫂要碾米了,就套上一头小毛驴,遮上眼罩儿,在碾道里走着圈儿,走得人心里发慌,却总是走不到尽头……怎么会有尽头呢?民以食为天,只要我们人张嘴要吃饭,石碾子就停不下来,小毛驴就得一直在碾道里走……石头在人的生活里,产生了怎样重大的作用!就如先民把石头打磨成石条、石锤、石锥,延长了人的手臂,深化了人的内涵,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一样,其重要性还有什么可替代呢!
渐长渐大的克敬,踩着那样的石头,像是奠基了自己的人生,高昂着头,走出了小村子,走进了世事繁华的大城市,但克敬时常地还会想起石碾子,想起曾经经历过的石头,这就回了一趟老家。那些石头却还在,洗衣石还在小河边,门墩石还在大门口,捶布石还在院子里,但都不为人所用了,特别是村街上的那盘石碾子,威风凛凛的石碾子啊,现在侧翻在地,半截碾盘已淤进了烂泥中,圆圆的石滚子就在碾盘的旁边,同样淤进烂泥半截子。
站在淤在烂泥里的石碾子旁,俗人克敬的心恍惚起来,竟然有了一种隔世的感觉,很想向石碾子问起什么,一时却不知问什么好。即便问了,石碾子又能告诉克敬什么呢?
自此,俗人克敬对石头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也便特别在意石头的存在,忍不住会伸了手去抚摸,甚至把石头抱在怀里,感受石头的温暖和沉重,石头的亲切和严厉,石头的深邃和尖锐……俗人克敬是满身心地热爱着石头了,特别是附着了人性的、浸透着文化汁液的石头。
青海的塔尔寺门前有一块石头,其身不高,约摸五尺,其态也瘦,仿佛一块路边的野石。
其实它原就是一块野石,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和一代藏传佛教大师宗喀巴发生了联系,它所蕴涵的意义就不同了。宗喀巴是从这块路边石头出发进藏学佛去了,此后他的老母亲,每日下山背水时,都要在这块石头边休息一会儿,西望拉萨,思儿想儿,念儿盼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善良的老母亲终于盼回了她的儿子宗喀巴,创立了新的教派,塔尔寺就成了佛教圣地,那块路边的望儿石就被虔诚地搬到了寺门口。
信徒们现在来塔尔寺朝拜,都要以他们的生活习惯朝拜这块石头。俗人克敬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有幸去了塔尔寺,见到太多的信徒在那块石头旁徘徊,有的在上面抹一把酥油,有的拍几缕红线,有的嵌一根银针,时间长了,这块石头也非原来素面净身的野石,被信徒们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塑造成了一个新的面貌。而这个面貌在无法预知的未来,还会日新月异地被再塑造着……克敬不错眼睛地注视着这块石头,发现自己的身形也照进半透明的厚厚的酥油里了,游走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分明牵在一位母亲的手上,扎得人的心儿发热发抖。大爱无边的母亲啊,也许我们的信仰不同,语言不同,但面对这样一块石头,儿女们就只有惭愧了,就只有掏出心来,献给我们慈爱的母亲。
克敬知晓自己,是把自己的最爱,都寄托给了文化之石。像敦煌的石头,人为地凿成了山洞,塑了像、绘了彩,还有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等地方的石头,亦人为地凿了山洞,塑了像、绘了彩。这是佛教的力量,甚至可以把一座山雕凿成一尊佛,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这样,九十年的漫长日子,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山成了佛,佛成了山,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以及必需的社会氛围。
克敬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惊叹了。
克敬还在泰山的一道沟和庐山的一面石崖前惊叹了。一部《金刚经》文字,全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足有碾盘大。一段《孟子》的话语,就刻在一面壁立的石崖上。克敬颤抖着心,一字一句地读着泰山那道沟里的石刻《金刚经》,一字一句地读着庐山那面石崖上的石刻《孟子》选句,感觉有人手握铁锤和钢钎,在克敬脆弱的耳膜上敲打着,印象是刻骨铭心的!是地老天荒的!
然而,最常撞进克敬眼睛里的,是被称作碑子的石头。这种人为地刻了文字的石头与俗人克敬好像天生有缘,每一次的走近,走近完全不同的一块碑石,克敬的感觉器官就会特别来精神,眼能看见碑石的血流和筋骨,手能体会碑石的脉跳和冷暖,耳能听见碑石的低语和倾诉,这叫俗人克敬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泪流满面?
虽然俗人克敬自知笔力不逮,思考不深,也要奋力而为了。然而,克敬面对帝王将相的碑石时,心里还是很怯的,故有点自知之明地躲了过去,只盯着那些民间化的碑石,一头扎了进去,与它们交朋友,推杯换盏,耳鬓厮磨,掏心掏肺,听它们讲那过去的故事。而俗人克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恰好有着倾听采访对象的那一份耐心和机敏,便能很顺利地听懂碑石的说话,然后把它们的说话记录下来。但克敬的心是不安的,唯恐自己误读了碑石,把它们深邃的思想和感情,因为自己的浅薄而破坏了。
还好,读到克敬文章的人,有一些是大学老师,有一些是政府官员,还有一些只是普通群众,与克敬认识的,不是写来信,就是打来电话,都表示了认同和祝贺。特别是《随笔》杂志的主编杜渐坤先生,以及穆涛、海帆、子心、阎安、张艳茜诸师友,是他们伸出森林一般的手臂,不断地帮助俗人克敬走近碑石,感受碑石,倾听碑石,这才有了这点收获。
文摘 插图:
处方碑:善人的一种解释
法门寺北去10里,是俗人克敬的老家。少小时候,常随家父去法门寺赶庙会,途中会看见一座石碑,巍然高耸,立于人来人往的大路边。有人累了,便靠在碑座上歇一会儿,因为要空出手来抽一锅烟什么的,就把牵在手里的猪呀、羊呀,还有马、牛、驴之类的畜兽,拴在碑座那伸得长长的乌龟(准确的说法叫焱质,传说中力能举天,故旧时石碑的碑座多雕其形)头上,有人还因屎尿急了,也躲到石碑的背后去,一阵放松。克敬也到大石碑的背后放松过,见那块不大,却饱经屎尿滋养的荒地,长满了五色杂草,春夏时节的蒲公英、荞妈苔、娘娘枕,深秋时节的野菊花,红、黄、蓝、紫,花团锦簇,十分热闹悦目。
克敬问过家父:“这是谁的碑子呢?”
家父说:“一个善人的。”
再问家父:“善人是谁?”
家父不再回答,也去看碑石,迷茫的眼睛显见也不知道善人是谁。立碑的“善人”此后成了俗人克敬心中一个抹不去的谜。后来识得一些文和字,再与家父去法门寺赶庙会,歇在石碑下,想着能从碑上的文字了解这位“善人”。遗憾的是,所能看见的石刻文字,尽皆遭人损毁。从损毁的方式上辨析,损毁者好像还不是一人,有些石刻文字,显见是用铁锤砸损的,有些则是动了錾子,一錾一錾凿毁的。百姓口碑中的“善人”碍着谁了?妨着谁了?竟然要下此毒手!
克敬的疑惑瞒不住家父的眼睛,他说那是恶人所为。恶人为了使得碑石上的处方成为秘方,好为他自己获得利益,偷偷地抄下处方后,就把碑石上的处方残忍地毁损了。克敬面碑而立,不禁恨起了那些恶人。还好,石碑高处的文字依稀还在,克敬便央求家父架着我,去辨认残存的碑文。站在家父的肩上,我首先读到的是这样四句话:
生命至贵,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至此。
当时不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更不知是谁所撰,念给家父听,家父亦不解其意,只觉得读来朗朗上口,如诗一样美丽,便如有刀雕,深深地錾刻在克敬的记忆中了。
俗人克敬后来去耀县的药王山游览,始知这四句话为药王孙思邈的佳句。公元581年,孙思邈出生在京兆的华原(也就是现在的耀县孙家原村),幼年体弱多病,为了给他请医生买药,几乎耗尽了家里的所有财产。10岁时,家乡流行了一场瘟疫,凶猛的疫害,夺去了许多乡亲的生命,家以人灭,干村萧条。这一切在孙思邈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
……
后记 《文物的故事》系列丛书是紫禁城出版社策划的一套大众收藏类图书。其所叙述的文物主题大众常见,其语言文字大众易懂。
我们寻求到的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叙述内容,能够引人入胜地编排结构,能够纵横捭阖地激扬文字,能够发人深省地开示读者,并且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收藏家。
首次推出丛书中的四种。其中,《悠悠青瓷》作者秦伟女士文笔清丽又充满激情,其对自己藏品的感悟使读者很容易受到感染。《话说陶俑》作者刘亚群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也是陶俑收藏界赫赫有名的人士。《青铜散》和《碑刻的故事》作者吴克敬先生以极富功底的文字和翔实周密的文物信息给读者以宽广的感悟空间。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撰写出了让我们爱不释手的好文章。
深入文字内容,读者会为其所牵引,随喜随悲,随怒随爱,流连于作者复述和创制的古今意境;从而手不释卷,想一气呵成读通整个故事、整本图书。
我们希望藉此丛书给广大的文物收藏爱好者和相关人士以丰富的信息,对读者的审美情趣有所补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希望它平易近人的语言、富藏的深意和颇具历史责任感的整体面貌,甚至使大学生、中学生也能够喜闻乐见,最大程度地得到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