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01061011/9787201061016 ·条形码:978720106101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 |
|
|
|
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01061011/9787201061016
·条形码:97872010610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整合”一词。是一个人类文化学的概念。“整合”是一个过程,是主体文化对非主体文化的选择、淘汰、改变的机制。中古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是佛教与佛学,作为一种异域宗教文化,在中古时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对话与融合;道教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至李唐王朝,则由传统者的特别推崇,加之自身理论的渐趋完善,其社会地位与思想论也具有了与儒、佛论衡的资本,这一过程决定着自汉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三家关系的研究将决定我们是否能够认识中国传统恩惠发展的过程与本质。
中古时期儒释道思想的整合,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非主题文化的佛、道思想进行选择、淘汰、改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思维范式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调整儒学内部结构,摒弃汉代以来儒学中神学目的论的内涵,把佛教与佛学义理和道家与道教学说中有关宙论、心性论这些具有形上本体论性质的思辨内容,经选择、改变后整合到儒学中来,使儒学变成一种以社会伦理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本体论哲学。
作者简介 王洪军,1954年生山东郓城县人。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5年9月入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1984年师从李季平先生攻读隋唐史研究生。获山东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师从张国刚先生攻读中古社会史,2005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两汉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儒释道比较研究、隋唐史专题研究等课程的教学。
先后出版了《齐鲁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邾鲁春秋》(合著)、《中国传统思想》(合著)等著作;先后出版了合编与参编的《太平记社会史料集萃》、《全唐文政治经济资料汇编》、《中国儒学史研究》。发表有关中古经济史、思想史、社会史、唐代茶文化研究等方面学术论文60余篇。
编辑推荐 中古时期儒释道思想的整合。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非主体文化的佛、道思想进行选择、淘汰、改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思维范式的过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汉魏两晋思想之域的异彩纷呈
第一节 印度原始佛教概说
一、印度佛教发展历程概说
二、原始佛教思想
第二节 异域文化——佛教的传入
一、佛教传人中原地区的时间问题
二、东汉时期的译经
三、东汉时期佛教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佛教
一、曹魏时期的佛教
二、西晋时期的佛教
三、魏晋时期佛教之特点
第四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
一、东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二、东晋佛学“六家七宗”与般若性空论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其他佛学思想家
第五节 玄学清谈与玄佛合流
一、玄学清谈与论议
二、曹魏西晋时期的儒释道论议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儒释道论议
第二章 南朝时期的儒佛道之争
第一节 南朝的佛教与佛学
一、南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二、竺道生的涅架佛性与顿悟佛性说
三、南朝的佛教学派
第二节 南朝时期的儒释道之争
一、南朝时期儒释道论议的基本情况
二、南朝时期的儒释道之争
第三章 北朝时期的儒佛道之争
第一节 北朝诸帝的文化政策
一、北魏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二、东西二魏与北齐、北周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 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
一、北朝主要的佛教学派
二、寇谦之的道教改革
三、楼观道
第三节 北朝儒释道三家论议与“二武灭佛
一、北朝儒释道论议之基本情况
二、北朝的儒释道论议
三、“二武灭佛
第四章 隋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
第一节 隋文帝时期的宗教政策
一、文帝对佛教的倡导与扶持
二、文帝对道教的尊崇与扶持
第二节 隋炀帝时期的宗教政策
一、炀帝对佛教的热衷
二、炀帝对道教的热衷
第三节 对隋朝统治者宗教政策的理论剖析
第四节 隋朝儒释道三家论议
第五章 唐代统治者宗教政策
第一节 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
一、高祖李渊的宗教政策
二、唐太宗“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
三、高宗李治的宗教政策
第二节 信仰与政治之间
——则天中睿时期宗教政策
一、高宗之后的政治困境与太后临朝称制
二、“扬州叛乱”与太后的两难抉择
三、信仰与政治之间
四、中、睿时期的宗教政策
第三节 两教并存,独钟于道
——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
一、尊老崇道,情有独钟
二、盛世中的佛教
第四节 宗教与政治共谋
——肃宗至文宗两教并尊政策
一、木鱼声声难拯人间事
二、祖先之神难庇后代孙
第五节 唐武宗与周世宗之“法难
一、唐武宗“排佛”之举
二、周世宗“排佛”政策
第六章 隋唐时期佛教之中国化
第一节 天台宗与三论宗
一、天台宗
二、三论宗
第二节 法相宗与律宗
一、法相宗
二、律宗
第三节 净土宗与禅宗
一、净土宗
二、禅宗
第四节 密宗与华严宗
一、密宗
二、华严宗
第七章 隋唐儒学的复兴与拓展
第一节 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
一、隋唐时期的尊孔兴儒政策
二、科举取士制度
第二节 经学的统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与拓展
一、疑经学派的兴起
二、儒学心性理论的发展
三、天人关系问题的演进
第八章 三教论议与学术流变
第一节 唐前期三教宫廷论议
……
第九章 李隆基与《道德经》
第十章 隋唐儒释道之整合
第十一章 儒释道三家鼎立下的隋唐学术
后记
……
文摘 沙门慧琳于宋元帝元嘉十年(公元433年)前后作《白黑论》,设自学先生代表中国传统理论,设黑学道士代表佛教,立“空”义。在反驳代表佛教的黑学道士的“释氏即物为空,空物为一”,“空其自性之有,不害因假之体也”,“事用”虽有,“性理”则空等观点时,慧琳借白学先生之口说:“今折豪空树,无伤垂荫之茂。离材虚室,不损轮奂之美。”认为佛教虽然费劲心思来说明万事万物空而不真,却丝毫无损于事物实际具有的性质和生机,这是自玄佛合流以来对佛教般若性空学说的本体论形上思辨最具理性的批判。除此以外,还对佛教的报应说作了批判。而慧琳作为佛教学者,从理论上对佛教的本体论等若干问题提出质疑,此文一出,佛教界为之震撼。其时衡阳太守何承天亦撰《释均善论》一文以呼应慧琳之说,并陆续撰文数篇以代慧琳答辩,与庐山慧远弟子宗炳在性空、报应、形神、三家优劣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宗炳为回答《白黑论》和何承天对佛教的指责,写下了著名的《明佛论》。一方面为佛教大力辩护,认为“彼佛经也,包五典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空之尽,高言实理肃焉感神,其映如日,其清如风。非圣谁说乎?”佛经为“圣人”所说,故佛教包含儒道而又高于儒道,在德教上超过儒学,在玄虚上超过老庄。另一方面又极力会同儒释道三家,认为儒佛相通,儒典尊崇神道,神理之极,便是佛法,故君王可以“依周孔以养民,味佛法以养神,则生为明后,殁为明神,而常王矣”。儒佛二教共同作用,既可“养民”,又可“养神”,从而达到儒家的“内圣”和“外王”。’
何承天与宗炳的辩论未息,与永嘉太守颜延之的辩论又起。两人同为儒家学者,但对佛教的态度并不相同,何承天作《达性论》,以儒家的三才论,反对佛教的众生说,还写了《报应问》,与刘少府、颜延之在佛教报应论问题上进行论辩。
后记 对于中古时期儒释道问题的关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2年我参加了李季平先生主持的山东省古籍整理重点课题《全唐文政治经济资料汇编》的抄录与编辑工作,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阅读、摘录与抄写《全唐文》中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前后持续九年之久。《全唐文》中大量有关儒释道的相关资料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1988年我为86级本科生开设中国思想史选修课,又涉及中古时期儒释道问题。在此期间我一直酝酿着想写一篇关于唐代儒释道论议的文章,但终因事务缠身而未写成。此后又帮助李季平先生编辑《太平广记社会史料集萃》一书,再次“逼迫”自己通读《太平广记》,其中又有大量与儒释道相关的资料,我又一次强烈地感觉到对中古时期儒释道问题研究的重要。2002年之后,我在南开大学进行中古时期家族史博士论文写作时,又阅读了大量墓志碑刻和笔记小说,其中又有许多相关资料,部分章节仍然涉及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我参加的另一课题的研究又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被列为“深见东洲儒学基金”资助课题。2005年暑期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又为专门史研究生开设了“中古时期儒释道比较研究”的选修课。此后我的一些研究生论文选题也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还有周静、朱鹏程、李淑芳、袁立波、杲元祥等人的学位论文,有些章节内容都有他们的劳动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