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811249464/9787811249460 ·条形码:9787811249460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20,30,40,男女心理天平 |
|
|
|
20,30,40,男女心理天平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811249464/9787811249460
·条形码:97878112494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20,30,40,男女心理天平》采用专业而又通俗有趣的方式,将应用心理学的科学测评技术,运用于情感婚姻、自我人格、人际交往、理财投资和职场能力等方面的心理测试,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重新加以深刻解析和引申点评,为20.30,40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了国内第一个“心理主义”阳光阅读。
在生动活泼的趣味性测试中,通过自我测评形成自我认知,自助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目前国内最为科学严谨,标准而实用的大众心理测评图书,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和生活。
阅读《20,30,40,男女心理天平》,你会发现许多潜在幽深的情感问题,会把握许多稍纵即逝的成功机遇,并在错综复杂的生活契机中,开发最适合自己的心理自助方法。《20,30,40,男女心理天平》亦破解了当前公务员考试和企业招聘中各类心理测试的出题秘密,帮助你全面提高相关的应试技巧,进行能力训练。
作者简介 裴钰,著名心理测评专家,人文学者,作家.长年致力于应用心理学发展,以及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中国本土化改造。2005年,在国内第一次推动EAP直接面向中国国有企业。在《时尚·新娘》、《都市主妇》等主流杂志开设“心理测评”专栏。于2005~2007年期间,主持《北京娱乐信报》“心理咨询版”,并策划组织“海峡两岸心理咨询论坛”,“中美两国职业心理培训”等大型活动。主要著作有《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明朝那些曲》。
媒体推荐 裴钰先生以专业而又生动的心理测试形式,深耕都市新婚女性的生活细节和心灵深处,呈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心理主义”的女性思考视角。
——《时尚新娘》主编 汪阳
在游戏中学习,大概很多人喜欢吧。从心理游戏的娱乐中,不经意问发现未知的自己,窥视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不亦乐乎?了解多一点,智慧也会增长,离幸福也更近一些。
——《都市主妇》主编 罗文林
裴钰先生一直致力于“心理测评”的本土化改造,这本书从极富趣味的心理测评出发,对情感,职场、亲子、人际和自我人格探索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度解析,可谓开应用心理学风潮之新。每个人都是自我的宝藏,运用自我的力量,朝着想要去的方向努力前行,这本书一定是指引你寻找自我和追求幸福的智慧良方。
——YOKA时尚网主编 李枚涓
在二人世界里,阅读裴钰先生著的“心理测评”,不仅仅是享受一种乐趣,它还会让“心灵”获益匪浅。
——著名演员 何佳怡
边看书边做心理测试,这真是一部有趣的书。内容从测试、答案、深度分析到延伸阅读,裴钰带着大家走进一个“心理主义”的阳光时代。
——新浪《文坛开卷》著名主持人 姚文坛
编辑推荐 《20,30,40,男女心理天平》:生动有趣的心理测评、深刻实用的分析支招.在情感婚姻、人际亲子和职业能力方面,全面塑造你快乐成功的价值人生。
《20,30,40,男女心理天平》不是为你治病,而是帮你寻求更加快乐舒适的生活,更加成功稳定的职场;《20,30,40,男女心理天平》不是给病人和失败者看的,而是写给坚守希望和情怀的朋友。
首推,全新的“心理主义”阅读。
“心理主义”阳光阅读.是一种心灵关怀,是指向“情怀家园”的阅读罗盘它是一种全新的人又阅读。
目录 第一辑 恋爱与婚姻
测测你的婚姻营养指数/2
婚姻营养的13个标准/4
情感婚姻的营养元素表/5
从来没有什么“模范家庭”/9
如何成为幸福的“吵架高手”/10
美满家庭要缔结“吵架公约”/12
婚姻陷入危机的8个信号/14
找到婚姻里的性灵G点/15
恋爱里有一种“酷刑”/18
有利于恋爱的睡眠G点/20
你的老公“魔兽指数”有多高/21
别为“网虫老公”吃飞醋/24
“深思”是个坏毛病/25
测测你们俩的心灵“夫妻相”/26
“距离感”是爱情的暗礁/29
警惕婚姻里的“单人行”/31
40题揪出“情感骗子”/32
爱人说谎,不是罪/35
我们为何会轻信他人/36
说分手的方法/37
测测“准新婚”的幸福指数/38
婚前,请善待爱人的复杂/40
三招,让他对你死心塌地/41
找出你的“婚恋盲区”/41
面对爱人,请低下骄傲的头/44
情感关系中的三大障碍/45
缘分密码:你是男友的第几根“肋骨”/46
爱情中的主角到底是谁/49
学会用email调情/50
你的“男友牛排”有几成熟/51
婚姻中,要学会使用“爱的语言”/53
三招驯服大男子主义/55
四法则轻松应对婆媳关系/56
如何应对“铁腕儿”婆婆/58
制怒良方:“密封胶袋”/59
你的婚姻需要一个“小三”吗/60
爱他。但不要改造他/63
预防吃醋的三个方法/63
你在情感里会有多傻/64
四个指数解读“爱情傻女”/66
好老公,是女孩子“拣”来的/67
婚姻不被家长祝福,该怎么办/69
面对父母干涉,孝顺儿女要说“不”/70
女人软弱的五个借/71
你是情感里的“老大”吗/73
善解人意,别过分/74
撒娇,切记要“一点点”/75
你有“剩女基因”吗/76
在恋爱中,你讨人嫌的地方是什么/78
约会时,如何勾住他的视线/79
你的婚姻经得起“地震”吗/80
婚姻地震前的预兆/83
迷恋卧室卫生的老公/84
你的二人世界有阴云吗/86
亲自做饭能提高你的魅力/88
爱情越“秀”越糟糕/89
你给婚姻打“幸福疫苗”了吗/90
对爱人,不可托付终身/92
如何吊男人的胃口/93
品咖啡,找到你的情感“灾星”/94
五种“爱情依赖症”/97
短信。可能是你的爱情灾星/98
你的婚姻有“病”吗/99
夫妻间根本没有“矛盾”/101
撕掉婚姻的标签——理解/102
第二辑 自我人格
你的性格适合冒险吗/106
冒险无对错,做人是根本/108
犯错了,别总是自我惩罚/109
测定你身上肥肉的心理曲线/110
发胖,不是因为肚子饿/113
谈恋爱,让一个女孩暴肥/114
心理瘦身妙法:“零食垃圾箱”/115
平常日子里,你是怎样的人/116
别求人人喜欢/120
深得异性青睐的性格/121
相信自己的第六感/122
你的属相是“加菲猫”吗/123
给自己看得见的目标/127
做好“第二流”的人/128
你的心灵性别,是男还是女/129
人的心灵分“男女”/131
从男人婆王熙凤说起/132
你是否缺乏安全感/133
不安全感从何而来/135
四招缓解你的不安情绪/136
琢磨别人,只会害己/138
你甩掉“心灵赘肉”了吗/138
“心灵赘肉”从何而来/141
被男友甩了,别自我反省/142
生活中,谁能击垮你/143
心理创伤的四种反应/145
精疲力竭的原因是什么/146
第三辑 人际与亲子
看手机,知道自己的人缘好坏/150
有了“社交焦虑症”怎么办/152
对上司有疑惑,要当场提出/154
你是一位冷美人吗/155
朋友不是天上掉的馅饼/156
说服别人的好办法/158
如何扩展自己的人际圈/159
认同对方,需要无条件/160
色彩和上司/161
朋友真的能和你交心吗/163
三种社交模式:“挑衅”、“被动”、“不卑不亢”/164
如何用语言打动对方/167
能博得他人信任的着装/168
你真的是“好妈妈”吗/168
懒散家长、暴躁家长、啰嗦家长/173
让孩子害怕的妈妈,不是好妈妈/175
你们在伤害孩子,你知道吗/176
妈妈的爱,有时也是一种“害”/177
家长的教训,孩子为何不听/179
孩子的苦恼到底是什么/180
好女儿交上了“坏朋友”/182
六招解决孩子的自闭/184
你真的是“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吗/185
鼓舞孩子,千万别用物质奖励/187
孩子成了“两面派”,家长怎么办/189
第四辑 职场能力
你的“狼性指数”是多少/192
女人在公司里应该变成一头狼/194
你的身边要“恶友”当道/196
换衣如换刀/197
外向的人,一定受老板的欢迎吗/197
外向,未必就是成功性格/201
挖出积极的自己/202
你对工作的责任心到底有多强/204
把“责任心”细化为五个部分/208
戳破不负责任者的狡辩/209
跨国公司常用的“潜能”系列测试/210
数字测试你的记忆潜能/210
字母测试你的反应潜能/215
词语测试你的关联潜能/217
人名测试你的阅读潜能/221
标题测试你的归纳潜能/222
短文测试你的理解潜能/224
造句测试你的创造潜能/228
潜力开发和“量力而行”/229
兴趣要离“潜能开发”远一点/231
提防骗人的时间管理术/232
书中真有“黄金屋”吗/232
兴趣能帮你摆脱“职场颓废”/237
工作中耐压的心态是怎样的/237
少数派战胜多数派/239
你会激励他人的士气吗/240
点头,会让他人吐露真言/242
减压的鸡尾酒法/243
你是公司里的“火药库”吗/244
发怒原来是一种心瘾/248
适应性不是唯一的/250
你和下属的关系融洽吗/250
损害团队的七种心理/252
五招应对下属发怒/254
把握自己职场升迁的机会/255
你在公司里受排挤吗/257
女性平庸,源于“对成功的恐惧”/258
后记/260
……
序言 一起走进“心理主义”的阳光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忧虑和抑郁的时代吗?
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否需要拯救和疗治?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忧虑、抑郁、悲伤、愤懑……这些看上去很坏的情绪,其实都不是病,而是一个又一个心灵成长的契机,我们的生活出现这些契机,才会有积极的改变。叔本华把人生比作铺满焦炭的跑道,每个人既要忍受脚底的灼烧,同时,又都在循环往复地兜圈子。这个比喻,我是不同意的,我和叔本华的思想分歧在于,我认为人生并非是一出悲剧,它是一个充满成长和契机的旅程。即使在庸庸碌碌中,人们也能够乐然享受,即使在琐碎平淡里,人们也可以心怀喜乐。同生活和解,与命运顺应,这是人的成长智慧,而非人性的无奈。人性本没有善与恶,人性只是复杂的汪洋。在传统观念中,用纯粹的道德高压人性的释放,并把人的希望引向偶像崇拜,但是,在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中,人性的诉求是合理的,应该把人的希望引向快乐,在现实的生活中,彰显个性,激活自我,多样性的生活模式,活在当下,乐在其中。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情感、婚姻、亲子、人际和职场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生活价值观的重建问题,因为整体社会文化从精英主义转型为现代人文主义,人文关怀也从服务于少数精英,转型为关注普通人的情怀。在精英主义的精神家园之外,重建普通人的情怀家园,这种思想价值观的重建,我称之为“心理主义”。
幸福距离我们很遥远吗?不,它离追求幸福的人并不遥远。人们需要的不是被拯救,更不是被疗治,而是需要把握住每一个改变的契机。
文摘 插图:
警惕婚姻里的“单人行”
独来独往造成“空壳婚姻”
现在,有一些朋友认为,即使夫妻两个人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无论是面容,还是心灵默契程度,但两个人必须要保持各自的独立状态,都要积极地推进自己的事业,并且不懈地扩展自己的人际圈子。人们在婚后依然要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并且让“独立”延续在生活之中,这是很积极的观点,但是,婚姻里也潜伏着一种危险的“单身意识”,长期以来,被很多青年男女所忽视。
这种婚后的单身意识,也可以叫做婚后的“单人行”,常常表现为:婚姻里的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再把伴侣(老公或者妻子)当作自己的主要身份,而是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心灵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单身身份上,即使双方还在一起同居,夫妻相处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变,但是,由于两个人都已经走上了不同的轨道,婚姻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化为一个“空壳”。所以,这种“单人行”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某公司工作的小C,31岁,在他结婚第二年时,他被公司擢升为所在部门的主管,随着工作越来越忙,节奏越来越快,他开始觉得还是一个人的状态好,可以自己安排计划,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于是,小C开始独自做一些决定,把爱人的想法排除在外,比如自己的职业规划、理财投资,还包括自己的年假旅游等。小C开始单独去做曾经是夫妻共同做的事情,比如年假旅游,去新马泰度假等。现在,小C和他的妻子,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两个人的世界已经黏合不到一起了。婚姻从“双人行”转型为“单人行”,常常不是同时发生在夫妻双方,而是首先萌发在一方的心灵深处。婚姻“双人行”,的三点保障婚姻“单人行”是非常危险的,即使你们俩很有“夫妻相”,备受家人和朋友的赞美,但是,庸庸碌碌的婚后生活,会慢慢地消磨真爱的浪漫与激情。
后记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内心轻轻舒了一口气。每个人随着成长,都会积累自己的阅历,也就是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回想我的生活,有两个阶段记忆深刻,第一个阶段,是大四的时候,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做实习记者,当时跑的是法制新闻,先后去了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农场、男子监狱和女子监狱,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进行过采访。甚至有一次,去法院采访,赶上一个死囚执行枪决,目睹了这个死囚走向法场,直至死刑执行。这一年多的经历,让我对“另一个世界”有了深刻的体察;第二个阶段,我主持《北京娱乐信报》的心理咨询版,有一个心理咨询热线,叫“阿元热线”,这个“阿元”就是我。当时是24小时接听电话,由于在2006年,北京城还没有一个媒体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所以, “阿元热线”极其火爆,我记录下这些咨询故事,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发表在报纸上;同时,请专家给予点评帮助。这个阶段,让我对现实社会生活有了深刻的体察。
男性的思维方式毕竟是问题型的,对于心理困惑,我是当作一个又一个待解的方程式,所以,我就非常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没有把心理学看成“哲学”和“成功学”。比如,我在2005年6月,推进EAP(Employ AssistanlProgram)的时候,就特别注重把中国的国企和私企作为EAP的对象,特别注重EAf的中国化。为此,我还专门提出了C-EAP,即Chinese Employ Assistant Program,这在当时,给很多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以很大的思想启发。我最后把“心理测评”当作我的专修方向,也是看重心理测评的科学和规律性的一面。正如我在自序里所说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第一,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第二,生活价值观的开放和多样化。同时,心理学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发展,对个体的关怀,不仅仅是心理学的,更本质的,还是来自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