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谢晋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29003962/9787229003968 ·条形码:978722900396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师谢晋 |
|
|
|
大师谢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29003962/9787229003968
·条形码:97872290039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师谢晋》是导演谢晋生前唯一认可的个人传记。作为谢晋生前好友,作者顾志坤先生揭开了寻常人所不知的大师谢晋在影坛燃烧五十年的情感和心路历程,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最真实的谢晋,娓娓讲述了谢晋如何从一个喜爱读“闲书”的懵懂少年,到叱诧国际影坛的一代宗师,如何成长为一个电影时代的典型代表,树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从让人眼睛一亮的《女篮五号》到让人热泪盈眶的《鸦片战争》,谢晋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的影片,始终受到万人瞩目。《大师谢晋》带您重温经典之旅,感受大师谢晋的大情大义、心理纠结和强烈似火的爱国主义情操,看大师谢晋轰轰烈烈的“生命的燃烧”。
作者简介 顾志坤,1952年生,1969年投笔从戎,1982年转业回故乡。 自197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起,至今已发表4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东山再起》《梁山伯与视英台》《竹林七贤之嵇康传》。中短篇小说集《冲出死海》《皇后号上的魔影》及散文集《白马湖畔一支柳》等。多部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绍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绍兴市第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绍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序
第一章 少年时光
引子
第一节 童年时期
第二节 中学生涯
第三节 离家出走
第二章 江安恋曲
第一节 美丽的初恋
第二节 重庆岁月
第三节 迎娶新娘
第三章 在艺术殿堂门口
第一节 初涉影坛
第二节 政治风暴
第三节 《女篮5号》
第四节 为“娘子军”寻找火辣辣的大眼睛
第四章 厄运横来
第一节 半途夭折的《舞台姐妹》
第二节 红色恐怖
第三节 带着镣铐跳舞
第四节 慧眼识陈冲
第五章 从地狱到人间
第一节 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勇闯禁区
第三节 朱时茂当“牧马人”
第四节 荣获马尼拉电影节金鹰大奖
第五节 《秋瑾》
第六章 血与火的洗礼
第一节 争夺“花环”
第二节 李准改“花环”苦熬十天
第三节 唐国强毛遂自荐
第四节 武珍年东北逮“老虎”
第五节 “花环”练兵
第六节 “花环”实战
第七节 “花环”亮相轰动观众
第七章 《芙蓉镇》
第一节 刘晓庆非常想演胡玉音
第二节 锁定“芙蓉”外景
第三节 刘晓庆姜文成“搭档”
第四节 谢晋片场戒酒
第五节 上海“起火”
第六节 转移“芙蓉”阵地
第七节 “芙蓉”一波三折
第八章 《最后的贵族》
第一节 酝酿“贵族”
第二节 林青霞爽约“贵族”
第三节 赶潘虹“上架”
第四节 谢晋放炮文代会
第五节 “贵族”赴美谢晋抠钱
第六节 谢晋大骂潘虹“混蛋”
第七节 “贵族”的突破
第九章 路漫漫而艰难
第一节 爱子走失心如刀绞
第二节 金鸡奖爆出六项空缺
第三节 对电影市场的无奈
第十章 《清凉寺的钟声》
第一节 李准怕“燃烧”不见谢晋
第二节 谢晋向冯骥才“逼债”
第三节 “冤孽”变“钟声”
第四节 探索的迷茫
第五节 栗原小卷变身“老太婆”
第十一章 故乡影展
第一节 群星相聚百感交集
第二节 绍兴参观
第三节 移师杭州
第十二章 爱在延伸
第一节 傻儿阿三去世
第二节 潘虹霞飞广告真相
第三节 爱上“启明星”
第四节 自己开公司
第十三章 再作冲刺
第一节 《老人与狗》
第二节 沉寂的1994
第三节 日本印象
第四节 《女儿谷》
第五节 眷恋老家
第六节 娘子军王时香的悲惨遭遇
第七节 泪送夏衍
第十四章 最后的辉煌《鸦片战争》
第一节 动情的演讲
第二节 筹措上亿资金
第三节 打响“战争”
第四节 “战争”上映轰动全球
第五节 筹拍新片
第六节 从影50周年纪念众星说谢晋
第十五章 最后岁月
第一节 我要像黑泽明一样倒在片场上
第二节 渴望结缘
第三节 魂归故里
跋
附录:谢晋电影年表
……
序言 10月18日下午,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屏幕下方一条正在滚动的文字使我惊呆了:谢晋在他的家乡上虞去世了。这怎么可能呢?他的身体一向棒棒的,怎么一下子就走了呢?谢晋是我的老朋友。在上影厂的导演中,他是我最敬重的人之一。这倒不是说我曾在他执导的《女篮5号》中扮演过角色的原因,而是他的人品与艺德。谢晋这人是为电影而生的。他从1948年当副导演开始到去世,拍了几十部片子。他是真正的电影人,在电影界,像他这样怀着终身的热情追求电影事业的人并不多,而他是其中的佼佼者。谢晋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而他的这些坎坷与曲折又大多与他所拍摄的电影有关系,从“文革”中靠边站、关牛棚、被批斗、父母先后遭难,以及在后来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不公和磨难,无不是他的电影闯的“祸”,但无论靠边站也好,关牛棚批斗也好,父母自杀也好,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和非议也好,我从未见谢晋对他所从事的电影事业疏远过,后悔过。当然,更没有在坎坷和磨难面前屈服过、畏惧过。他的腰杆总是笔直地挺立着,数十年不间断地走着自己该走的路。对中国电影界的状况与前景,谢晋虽然有建言,有意见,有忧虑,有怨言,甚至有牢骚,但他却从未灰心过。他是中国电影界一位真正的前行者,探索者,一位领军人物。他的那些蕴涵着浓厚思想性和爱国情怀、那些充满对底层百姓的人文关怀与强烈忧患意识的电影,至今无人能及。我与谢晋共事数十年,在我的印象中,他始终是个充满激情、热血沸腾的人,只要一聊起电影来,他那洪亮的充满着激情的大嗓门。便会在你的耳旁响起来,并且会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时候,谁会知道隐藏在谢晋心中的痛苦呢?大家知道,谢晋有两个傻儿子,谢晋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但因为忙于拍电影,他又常常顾不上家。为此,谢晋常常自责自己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在这里,我要替谢晋说句公道话,其实,谢晋是一个家庭观念很浓的人,他爱家庭,爱妻子,爱儿女,从心里爱他们。没有人相信这么一个大导演,回到家里还要帮妻子做家务,并且尽可能地挤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甚至给孩子们理发,到澡堂里给他们搓背和陪他们玩皮球。有这样一个好父亲,实在也是孩子们的福分呢。感谢谢晋的小老乡浙江作家顾志坤同志用十年时间写就这部书,我上面说的谢晋的这些事,在这部书中都写着,而且比我说的还要多,还要细。有些故事连我也没有听说过,非常生动和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看来顾志坤同志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他把一个活生生的、平凡而又非凡的谢晋推到了我们的前面,当然,更重要的是留给了后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地怀念他,细细地品味他。谢晋走了,我们都很难过,但人死不能复生。我要说的是,谢晋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生命之幕却不会落下,永远也不会落下。因为他不是一颗流星,虽灿烂一时,却瞬息即逝;他是一颗恒星,这颗恒星不仅会永久挂在他毕生酷爱的电影银幕上,更会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繁星璀璨的寥廓的天穹上。是为序。秦悟2008.12.18
文摘 第一节 半途夭折的《舞台姐妹》
著名电影理论家孟犁野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一次中途夭折的创作高潮——试论“双百”方针提出前的电影创作态势》一文中指出:“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中国当代电影,即通常所谓‘十七年电影’,经历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三起三落。第一个起落出现在中国当代电影起步后的第二年,即1950年,这年生产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26部影片,可谓旗开得胜首战告捷,然而好景不长,翌年即跌落到低谷,1951年只生产了一部故事片。第二个起落被认为是‘十七年电影’的高峰,出现在1955年建国10周年之际,这年推出了以《林家铺子》、《林则徐》等优秀之作为首的97部故事片。在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的岁月后,于1963年到1965年间,又出现了一两部敢于张扬人性,而且在艺术上也比较精粹的佳作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这被称作是第三个高峰。有的同志把上述‘三起三落’的状况,形象化地比喻作一个‘山’字。”
但令人遗憾的是,孟犁野先生在论述电影的第三个高峰期中所列举的精粹佳作《舞台姐妹》,其实在它尚未“登山”之前,就已经出师不利,甚至半途夭折。至于说它曾经登上过高峰的话,那也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随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中国电影界从这一年开始,才又艰难地迈出了新的步伐,而此时,距《舞台姐妹》被打入冷宫已是遥遥10年之久了。
《舞台姐妹》是谢晋继《红色娘子军》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力作,这部片子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农村,也就是他的故乡,基于从小就熟悉江南乡下“草台班子”那种浪迹天涯的生活,特别是耳濡目染演员们在台上台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遭遇,因此在很久以前,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些越剧艺人的生活搬上银幕。机会终于来了,就在完成了《红色娘子军》之后,他有了一段短短的休整期,他在这个休整期中把上级交给的《大李,老李和小李》一片完成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姐妹》的创作中去了。
《舞台姐妹》的编剧是徐进和林谷,徐进是越剧方面的专家,他因编写剧本《红楼梦》和《梁祝》而成名,而林谷则熟悉电影剧本方面的套路,因此两人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经过了几次讨论,提纲和初稿很快出来了。梗概是这样的:在解放前的浙江农村,童养媳竺春花,因为不堪忍受虐待,逃婚闯进了一个走江湖的越剧戏班里,在班主和尚阿鑫苛刻的条件下,订立了“三年学艺,四年帮唱”的关书,从此春花跟着戏班
……
后记 谢晋去世,至今已有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来,我几乎天天是在昏昏沉沉中度过的。因为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我的眼里总浮现着谢晋这个人。他与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到厨房烧菜,一起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到了夜深人静时,他又与我们一起就寝,他那与嗓门一样响亮的呼噜声,是我们一家人安然入睡的催眠曲。然而,当有一天我想抓住谢晋的那双大手时,我却抓了一个空。于是,有人告诉我,谢晋已经独自远行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当时想:怎么会是这样呢?一个好端端的人,一个鲜活灵灵的人,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离开我们呢?莫不是有神明在冥冥之中召唤他,要他到故乡去,因为他说过:他是故乡人民的儿子,他生在故乡,死后也要回到故乡。谢晋的一生,可谓坎坷,可谓悲壮,可谓辉煌,关于他的成就,无需由我来说。但作为他的妻子,我却为他骄傲,为他自豪,他是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无论是遇到多大的磨难和曲折,他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支撑着这个家。顾志坤同志作为谢晋几十年的老朋友,可以说见证了谢晋这些年来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和电影创作的历程。他用自己的笔,历时十年,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收集,一点一点地写作,终于完成此书。他这部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写谢晋在故乡的部分比较多。这是顾志坤同志的优势,因为谢晋每次回家,他们差不多总要见面叙谈,这些叙谈的内容,就成了这部书中极为珍贵的素材。现在,顾志坤同志将这些素材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谢晋,了解一个对故乡怀有深深眷恋的谢晋。顾志坤同志也是谢塘镇上人,他的家离谢晋的家并不远。这就从地域上和文化渊源上使他们有一种更亲近的感受。因此,由他这位老乡作家来书写谢晋的这部传记,似乎比其他人更为贴切。对此谢晋是表示赞同的,他不仅在生前对该部书稿作了部分修改。还在顾志坤同志写作此书前送给他一份手书的创作年表,他写道:志坤同志,送给你一份创作年表——几十年中国电影曲折道路的缩影。借顾志坤同志这部书稿即将出版之际,望谢晋在九泉之下能看到这部作品。因为,从这部横贯他一生经历的作品中,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所走过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