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2010-02-0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8616154/9787508616155 ·条形码:978750861615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去商家看看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去商家看看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8616154/9787508616155
·条形码:97875086161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讲述了:这本传记,是英若诚躺在病榻上用英文口述,由美国杜克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Conceison)女士录音整理而成。她用了3年(2001-2003年)时间,一共录了41盘带子,100多个小时时长,然后编辑整理,再加上她多年的研究,终于成就了这本书。
作者简介 英若诚(1929—2003):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政治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院成员。他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英若诚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在舞台、银幕和文化外交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康开丽(ClaireConceison):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教授。她于2000年从康乃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著有Ⅸ重要的另一位:在中国舞台上演美国人》(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4年),并在表演和亚洲研究方面的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自1990年起她在北京和上海戏剧界研究中国当代戏剧,翻译了多个当代中国剧本;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导演。
译者简介:
张放,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外事办公室担任翻译。现居加拿大。
媒体推荐 英若诚的这部自传提供了特别的机会,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英若诚是满族人、天主教徒、演员、翻译、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同时他又很机智、敏感、有分寸。通过康开丽的努力,普通读者才有机会读到英若诚不寻常的一生。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英若诚在中国是位名人。他不仅仅是位翻译家、演员,出于需要,他又成了一位外交家。我们在中国那段时间,他是我的主心骨。他对中西方文学界和演艺界有双重的认知。
  ——阿瑟·米勒(Authuh、Miller)
编辑推荐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英若诚的唯一自传 见证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 英达 朱旭作序
英达 王蒙 朱琳 蓝天野 朱旭 林兆华 濮存昕
杨立新 孟赫 孟京辉 赖声川 史景迁 阿瑟·米勒鼎力推荐
目录
序一我的父亲英若诚英达
序二老英,我的良师益友朱旭
前言康开丽
不同寻常的普通人
英家的世纪
合作自传
上部蹲监狱
第一章 牢狱第一年
从风筝到手铐:我被捕的经过
我的“新家”

第二章 冀县监狱
狱中笔记
监狱里的活动项目和闹剧
为彭真同志工作
释放
中部家族史及早年教育

第三章 英氏家族
有其父必有其子
从战士到绅士
在温泉度过的夏天
“王先生”
危险的逃离

第四章 王公贵族式的童年
温暖的家
在庆王府的演出和祈祷
出色的逃学者
我自己的“四人帮”
下部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

第五章 我的舞台生涯
清华大学的台柱子
遇上对手
新中国的新剧团
《茶馆》满座
出狱后的务农岁月:一九七二年
至一九七三年
和于是之同行:一九七四年
惹不起还躲不起?
回剧院
从失望到希望

第六章 文化外交
不速之客
把《推销员之死》带到中国
贝尔多鲁奇的召唤
当文化部副部长的喜与忧
最大的损失
遗弃的孩子
探索新世界
最后的告别
后记康开丽
改变人生的友谊
英若诚最终的谢幕
故宫之梦
致谢一
致谢二
英若诚年表
参考资料
……
序言 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还有许多事,我虽不在现场,但伴父久了,一辈子茶余饭后,不知听他讲了多少次。故事中的人物,从谆谆长者马相伯,到天桥混混四爷爷,从清末权贵庆亲王,到冀县狱吏“卢部长”,各色人等,上天入地,都是我从未谋面的老熟人。老来父亲病得糊涂,这些往事却越发记得清楚,我常伸出五指,告诉他这故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
从小到大,我对“爸爸”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他先是无比高大,无所不能,骑马定车,演戏绘画,泥瓦木工,抽烟喝酒,总之没他拿不起来的。这样一个爸比哪个同学的都拿得出手。
文摘 插图:


每天每个囚室都会分到一份报纸。我就照着报纸画毛主席像,当然,我这并不是衷心热爱毛主席,因为到那时我已失去了对伟大领袖的崇拜,甚至对他的理智产生了怀疑。我怕万一被看守发现了,画毛主席像是最好的保护措施。
一天,有个犯人发现我在画像。此人以前家里有产业,一天儿子和邻居打了架,他就被指控“想变天”被抓了起来。我画了他的像,他十分珍惜。可一个不小心,被看守发现了。他特别喜欢那张像,跪在地上,流着泪求看守:“我这辈子没照过相。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画像。求求你还我吧……”最终,因为他是指定清扫院子的犯人,看守破例让他保留了画像。
很幸运,我并没有受到惩罚。看守以为我用的是写检查的墨水。我对自己的每一行动都十分谨慎。画毛主席像,即使被发现,他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如果他们要找碴儿,可能会对他们不利。
我在冀县监狱做的用红布装订的诗集是我干得最漂亮的活儿。里面有我画的三张毛主席像。一张是毛主席年轻时戴着八路军军帽的像,是埃德加·斯诺在长征结束时给毛主席照的相,是一张当时很流行的照片,也是毛主席所有照片中最清瘦的一张。
另一张是毛主席年轻时没戴帽子的像。是长征结束政治局开会时,也是由埃德加·斯诺照的。斯诺好像是当时唯一有照相机的人。我笔记本中第一页上的画像是伟大领袖的标准像。
诗集题名《毛主席诗词》。
后记 我从一九九○年开始研究中国话剧。当时我在哈佛大学读硕士,到上海戏剧学院为我的硕士论文作调研。英若诚当时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芭巴拉少校》。我知道英若诚的名气,他一九八三年与阿瑟·米勒合作了《推销员之死》,在《茶馆》中扮演了刘麻子。但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他。
我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同学一起去了北京,在北京人艺的演员宿舍休息,演员们一边吃着花生一边打牌,也可能是在打麻将。宋丹丹起身说要下楼去剧院排戏,我问她是否可以一起去,介绍我与英若诚认识,她答应了。可幸的是那天是做合成,他们在走灯光。英若诚导演请我坐在他边上,我们一谈就是两个小时。这是我们之间友谊的开始,这段友谊影响了我们各自的人生。
在康奈尔大学读博士时,我多次到北京为论文做研究。其中有一次,在英达制作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拍摄现场我又见到了英若诚。英若诚在《我爱我家》中扮演一位新邻居(胡学范),我有机会在后台采访到他。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