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中国电影美学:1999

2010-02-01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35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ISBN:7810048937 ·条形码:978781004893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电影美学:1999 去商家看看
中国电影美学:1999 去商家看看

 中国电影美学:1999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35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ISBN:7810048937
·条形码:978781004893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随着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电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重振雄风,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努力创作经得起历史和观众检验的艺术精品。
媒体推荐 总序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世纪,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再现辉煌?这是值得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认真思考的。我认为,继承传统,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应该是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电影有着光荣的传统。
早在三四十年代,以夏衍为首的进步电影人,积极配合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在国民党当局白色恐怖的高压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倾轧下,坚持“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呼声,拍摄了《狂流》、《春蚕》、《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一大批高扬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优秀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电影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创作了《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董存瑞》、《祝福》、《青春之歌》、《林家铺子》、《林则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红旗谱》、《甲午风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影片。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在第五次文代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更加全面完整和客观科学的论述。在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老中青三代电影人精神振奋,艺术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电影创作的题材、风格和样式空前丰富多样,真正迎来了百花竞放、百花争艳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国际影坛上造成轰动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随着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电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重振雄风,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努力创作经得起历史和观众检验的艺术精品。
应该肯定,这10年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十分引人注目,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此外,高科技手段也被引进电影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技法,《紧急迫降》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崭露头角,并且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趋势。
应该肯定,这lO年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十分引人注目,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此
外,高科技手段也被引进电影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技法,《紧急迫降》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崭露头角,并且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每一个时代的电影又都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攀登自己的艺术高峰。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之源。但是,艺术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必须以尊重艺术规律为前提。我们鼓励艺术探索与创新,但要从内容出发,要合情合理一。艺术创新同样也要坚持深入生活符合规律,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要坚持真实地反映社会。
……
编辑推荐 当代电影理论系统包括电影美学,电影批评,电影观众学,电影史学,电影现象学等诸多理论。《中国电影美学:1999》所选文章绝大部分为《当代电影》90年代所发表的文章,也包括少部分在其它期刊上发表或未曾发表的与电影美学有关的文章,以供广大电影爱好者研究学习。
目录
总序 谢铁骊
导言 胡克
贺岁片《不见不散》影片个案分析
导演访谈: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 访问:张文燕受访:冯小刚
编剧分析:亦真亦假亦庄亦谐 王迪
导演分析:好莱坞模式中国版 胡克
……
文摘 书摘
艺术自古有“师无定法”之说,然而宏观的无定中,每一个微观却都是有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一部影片独特的价值,常常不在它拍什么,而在它怎么拍上。依我看,将来说起张艺谋,最值得乐道的未必是他的电影有那么多种拍法——时下宣称自己有了钱也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够多的了——而是每换一种拍法,他都能做得那么狠,狠到这变换本身成为最热闹的话题。
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部用非职业演员的中国电影大概不确切,至少1958年就有一部《黄宝妹》;但像《一个都不能少》那样,把所有表演者的真实身份都公布在演员表字幕上,倒真好像是前所未有。当我们在片尾的那份名单上,发现那些演员不光和他们扮演的角色同名,而且身份也几乎完全一致的时候,好像突然明白了刚才影片吸引我们的全部奥妙。
在导演业务中,选用演员一向属于“重中之重”。如果说一部影片的所有元素需要统一在某一种美学体系中,对于观众而言,最直观、最容易感受到的美学就在演员身上。拍《一个都不能少》这样一个朴实得像生活本身的故事,采用非职业演员的主意可能不只张艺谋会有。但是,从生活里直接搬来的人到了摄影机面前,是把把他们作为道具塞进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套子,还是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原态中生长出故事,结果会完全不相同。
我不知道现在银幕上的一切哪些设定在选演员之前,但当观众觉得他们演得特别自然、毫无做作的时候,必定已经融进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对于13岁的主人公魏敏芝来说,她的行为的动机如果不具体到为了拿到高老师走前答应的50块钱,而是一种抽象的什么,就不会有她后来那么真切的执着;而这位教师比学生高不了多少的文化所决定的行为方式,又引出后来一系列兴味十足的情节和动作。这就是说,导演首先要把握的是,你想让非职业演员完成的。绝不要超越人家自己的生活。
影片最吸引我的、也是放映时笑声最高的地方,我猜想最初剧本里大多是没有的。举例说,假如高老师跟魏敏芝用数粉笔来交班是原先设计的,剧本里不大会有数到最后少了一根这样有趣的细节;魏敏芝拼命去追拉走明新红的吉普当然是剧本的,但村长在车上看着她的身影,突然对县里来的老师说:哎,她也跑得快呀!就很可能是演员脱口而出的即兴;电视台传达室里,魏敏芝和那位值班大嫂在一个镜头里一气呵成的车轱辘对话,更是难以用事先设定的台词来制约,这些不经意间可有可无的地方。由于它是从生活激发出来的,常常比事先写下来的更能引起我们的会心或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