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课文,围绕“生活中出处处有学问”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的文章。而文章中这些深刻的含义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他们不一定真正懂得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所在。为了突破此难点,教学时凭借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使学生不仅读懂看了文本身,而却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以此完成本单元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一、让学生直面文本语言,受到启发与教育。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启发与教育。
例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根据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特点。在这些细节上巧设练习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文中“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句话上,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盯”字看出了父亲也喜欢这条大鲈鱼。
生:我从“好一会儿”看出了父亲很犹豫。
生: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父亲决定把鱼放掉,并且态度很坚决。
师:是呀,同学们,父亲对鲈鱼也是那样的喜爱与欣赏,可是父亲却坚决地让我把它放掉,你们感受到父亲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吗?
生:犹豫。
生:坚决。
生:父亲也在做道德的抉择,内心一定不平静。
师:是呀,同学们,此时父亲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他的想法写在你的随文练笔上。
从学生写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他们透过文本中“盯”“好一会儿”这些表面的语言体会到了人物内心感情的激烈。悟的是语言文字,催生的一种发现。
在《落花生》一课中,紧紧抓住父亲的话,通过对父亲的话的品析来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走出文本,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确实如此,学生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他们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都得到社会中去实践。根据本组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得到启发与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悟。使学生到生活中去感悟待人的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
学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的学生写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通过这些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在成功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要想多种的办法来试着解决它。一定就会成功。
还有的学生写道:一个人做一件事,要有恒心和毅力。在生活中谁都会遇见坎坎坷坷,只要你坚持不懈,拥有希望和努力,多大的困难都能过得去。我希望大家在困难面前一定记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
教师把生活带进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充满生命的能力。
三、依托文本,运用语言。
学生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运用语言。在教学中通过深入的钻研教材,从教材中获取训练点。让学生在品味,揣摩语言后,学着用语言。
例如《珍珠鸟》一课中的“生意葱茏”一词。让学生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谈一谈读句子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感受句子中介绍的吊兰充满生命力,长得茂盛。来理解“生意葱茏”的意思。教师创设情境,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植物吗?请你也来写一写,并用上“生意葱茏”这个词。还有《落花生》一课中的“居然”。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提出来的。教师再引导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来用语言,收益很大。
语言大师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好教材,在发掘教材人文性的同时更要注意语文教材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