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否有人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的确读了不少书,却无法体现在日常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中,难道读书改变不了自己的气质么?
对此,我记起之前在“简书”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诚如标题所言,真正能够塑造优雅气质与高尚灵魂的,不是时尚杂志或鸡汤美文,而是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著作。
文中说:“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经典读起,从源头读起。”诚然,经典是文学之美的源泉,所以才有了蔡恒奇院长推行国学教育的矢志不移,才有了王财贵先生倡导经典诵读的孜孜不倦,才有了南怀瑾大师研究传统文化的如痴如醉。那么,经典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与前人有相同的感受,当我们发现自己与经典中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心境,感觉像是一下沉入时间的大海,与古人相视而笑。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爱极了《红楼梦》,春意阑珊之时,我在漫天的樱花雨中漫步,不经意间,“花谢花飞花满天”就在脑海中浮现,原来,此情此景真的能击中心房,湿润眼眶,我为落红一大哭,却哭出了前所未有的自在畅快,那是真心可表的酣畅淋漓;秋天吃大闸蟹,一人吟“泼醋擂姜兴欲狂”,一人和“皮里春秋空黑黄”,无心附庸风雅,却是赏心乐事,别有趣味;我凭着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一场场面试,完成一项项工作,志得意满之时亦可洒然而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每种情景,像是与书中的影像有了奇妙的重合,让我有了双份愉悦的感受。于是,我会在读书时联想着现实的生活,也会在生活中寻找经典的影子,把生活的时间留给经典,乐在其中,为生活添一抹诗意的颜色。
当然,经典的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同是一本《孙子兵法》,古往今来被无数人奉为用兵圭臬,而毛主席却又从中看出了中国革命之道,哈佛商学院亦将其列为必修课,这部经历两千多年岁月磨洗的经典在今天的多个领域仍然熠熠闪光。我还喜欢看《百家讲坛》,看鲍鹏山教授在《水浒》中解读人性,看郦波教授从《曾国藩家书》中品味人生,更看我们学校的赵玉平教授将《三国》读成管理学的百宝书。世间三百六十行,经典无法涵盖方方面面,但这并不阻碍我们从经典中找寻自己的道路,因为,通用的不是方法,而是智慧,把学习的时间留给经典,留给经典中经久不衰的智慧。
由此可见,经典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经典呢?当然,每个人的方法不尽相同,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方法。首先,经典要反复地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历经岁月考验,日久而价值不减,我很欣赏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不同阶段,不同人生境遇,听雨的心境都会不同,读同一本经典,更是会有别样的感悟;此外,经典可以对比阅读,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我在高考前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感受每个人各有各的孤独,想到张爱玲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两个在爱与艺术中作茧自缚的天才,思考每个人的路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奔跑,只希望在众人瞩目时不觉耀眼,在独处一隅时亦不觉悲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思考的时间留给经典,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同时拓宽自己的人生。
当生活少了一点诗意,就把时间留给经典,《诗》三百篇,总有打动你的浪漫;当生活少了一点哲理,就把时间留给经典,“三言二拍”,总能启迪你的智慧;当生活少了一点深度,就把时间留给经典,《二十四史》,总会引起你的深思。何必让时光无意义地匆匆流过,放下在尘俗中毫无方向的不安,请把时间留给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