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
——读《爱因斯坦传》有感
说来要感谢我的儿子,因为获得“校讯通”状元文的赠书,我才有机会读到《爱因斯坦传》。读完全书,除了对这位天才的科学家深深的敬意外,书中的一个细节也打动了我。
据载,为了回避50岁生日的祝寿活动,爱因斯坦别出心裁地给自己找了一个“最保险”的隐影藏之地——柏林近郊哈弗尔湖畔一个花匠的农舍,并在前几天就住进于此,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连做饭也自己动手。“这些天,他在柏林住宅内收到的祝寿明信片装了整整好几篮子。”其中有德国总理和政府、各国大学和科学院、科学家和友人等的贺信,但他最受感动的是一个失业的工人省下几个镍币买了一小盒烟草送给他,他第一个回信致谢的也是这位工人。
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再一次为这位伟人也是普通人而感动,也感觉到一丝温馨。一小盒烟草,价值就是几个镍币,何以使名贯世界的爱因斯坦感动,第一个回信致谢呢?只因为他看到的是哪位失业工人的一颗炽热的心,一片真挚的感情。而不是客套,更不是为了应付差事的公事。
咱们中国有那么一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也是人们对这种真挚感情的推崇。只要发自肺腑,出于内心深处,不见得是很贵重的物品,哪怕就是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笑脸。都使我们感动的。大多数人需要的都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于此相通的是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中,人们对这种情感的描写,在饥饿苦难面前,人们说的最多就是“我吃啥,你吃啥”,“锅里有啥,咱吃啥”,普普通通,近乎大白话的言语,蕴含着让人落泪的情感。没把你当客人,不把你当外人,把你看做了自家人,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国籍,不讲肤色,撇开饮食生活习惯,不谈思想意识。总有一些我们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被真挚情感的感动是相同的,“人与我同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