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乡等你
安阳市南关小学 徐文祥(读书会员号E015)
我在书乡等你——我是谁?你又是谁?书乡又在哪里?这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因为读书让我总是习惯于从这样最根本的概念出发去思考。我愿意相信,这个“我”和“你”都是自己同一个人,“你”是今天的“我”,“我”是明天的“你”,这句话我理解为是另一个自己在书乡等待着今天的自己。也许根本就没有书乡,因为读书没有终点。明天的“我”是今天的自己永远奔走的目标,她就像《诗经•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任凭我怎样去追寻,她始终在自己的对岸,让自己狂奔不止,魂牵梦萦,可望而不可即,却充满着一种诱惑。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说,将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要多读书,另一个就是要会写作。对于一个已经走上岗位许多年的我来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两条腿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要不断的加强锻炼,让自己站得更牢,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近几年的读书和以前比较起来,似乎有了许多的转变。上学的时候无非是看些文学、历史之类的内容。毕业之初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自从2006年我第二次登上讲台,阅读方向似乎更加明确,阅读内容更加集中,阅读行为更加自觉,如今专业阅读已经占据了阅读的绝大部分内容。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阅读不同于一般人群的阅读,因为我们的身份必然要求用我们的思想去影响一部分人,言必有“教育”二字。所以,读书要做到有的放矢,如同剑有所指,行有所向,不必止于一家圣人之言。我个人读书,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不做人云亦云的人,不为他人的思想所左右。因为我们要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就必须要求自己首先有独立的思想。
在自己的工作中,我曾概括教育人生四件事:读、思、行、写。读是入,从圣哲的思想中得以自我的升华;写是出,用笔倾吐着自我的触动。我们不能做藏在书斋里搞研究的教师,我们面对着一群需要接受洗礼的孩子,而行与思则成了丰富我们思想的桥梁,在实践中去思考,在实践中去领悟。我们从他人的文字中所获取到的思想,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内化,然后经过实践,我们又会有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必将会形成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日渐成熟起来的思想。
我们的思想不应该是仅仅属于自己。我认为,阅读之后的实践就要努力成一家之言。阅读是开端,实践与思考是过程,立言是目的。读书无数,广博涉猎,思想窈远,见解深邃,即使学富五车,言行卓越,最终而无只言片语传之后世,一死而万念俱入黄土,岂不可惜?如果百十年后,能为教育添一箴言,实为大德。言不在多,犹如兵不在多。如若秦函谷关令尹喜不留老子传五千言,后世哪有《道德经》?今日中华文明,不知该失去多少光芒。老子五千言,后人读了两千五百年,人人见解不同,各有感悟。如此文章,足以让那些号称著作“等身”之辈汗颜。这是老子的贡献。
读书日久,常思所行。几年来自己坚持写作,却也积累了各类文章近千篇,深深地感受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一种进步。多年来,我就这样读着,写着,登着,攀着,跋涉着,行进着。追寻着梦里的书乡,那书乡,不是石头投生的温柔富贵乡,而是一处馥郁芬芳的花园,那里面飘荡着无数圣哲高尚的灵魂,他们的口中飘出的是荡涤心灵的思想之声,在那神圣的殿堂里,演奏出一篇篇和谐的天籁之音。我聆听着,净化着,飞升着。他们给我力量,让我坚定自己的脚步,让我引领着孩子去奔跑。
读书写作,一路上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我不想做一个罪人,因为我把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句子都看成是自我虔诚的祷告,这些都将成为我生命终结时的证据和供词。我钦佩卢梭忏悔时候的勇气,我面对的不是上帝,而是自我的灵魂,我不希望自己最后给自己做了伪证,也不希望自己背叛自己的灵魂,因为我们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那每一句文字,都应当成为警钟,如雷在耳一般的让自己保持清醒,永不迷失,朝着书乡的那个“我”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