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真正香起来(一)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语文教学只囿于一本教材,无疑是走进了死胡同,因为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如今,老师们已经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不少老师心中无数。只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度的现象。
一、阅读内容错位。
我们在年级里进行过一次“热点图书”调查,发现各式各样的“探险小说”、“破案传奇”、“漫画故事”很抢手,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则常常无人问津。这种阅读的“偏食现象”,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刺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阅读目的。另外,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读课外书就是为了考高分。因此,所谓的课外书就变成了“教辅资料、优秀作文选”。孩子们不仅品尝不到读书的乐趣,反而苦不堪言。
这种阅读内容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平衡、不全面。
二、阅读方法不当。
时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也喜欢读书,读书量也蛮大,读书时间也不算少,可做起阅读题,仍然是错误百出;写起作文,仍然是抓耳挠腮。这其实是孩子的读书方法不当造成的。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在阅读时,要么是猎奇式的消遣性阅读,只追求生动的故事情节;要么是心血来潮式的随意性阅读,只是眼睛看到,基本不过大脑;要么是浮光掠影式的浅层阅读,只是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阅读,不必说对自己人文素养方面的陶冶提升,就是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构思模仿方面也收效甚微。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可谓耗时低效。
三、阅读过程督导不及。
我们都明白,当需要得到满足,当努力得到承认,一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做事的积极性。对于自控力还不强的小学生来说,必须时常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才能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然而,由于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缺乏适时适度的督导和激励,使得很大一部分孩子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读书时消极被动,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这样下去,学生就会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
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适度现象,我们组的老师们多次进行专题研讨,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认为还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们首先是针对学生阅读内容的错位现象,巧妙把握火候,精心选择,适时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书籍。
1. 巧借教材
教材是一把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把握好了,就能把孩子们引进书的宝库,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精神财富。如《厄运中的海伦》,课文对海伦战胜厄运、成就卓越的内容只做了简单介绍。我们就借机引导:同学们,一个健全的人,学好一门外语还相当困难,而海伦作为聋、哑、盲重残疾人,不但学会了六个国家的语言,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业,创作了不少作品,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海伦•凯勒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定会让你从中找到答案。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下纷纷传阅有关海伦的作品。
教材中像这样有利于引导课外阅读的文章很多,我们都可以借机加以引导。如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组以感悟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了《感悟父爱》《感悟母爱》系列书籍,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广阔;还比如,在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前,我们推荐学生阅读《飞夺泸定桥》《巧夺金沙江》《四渡赤水》等长征故事。
上学期我们根据四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向孩子们推荐了下面的书籍:
林海音《城南旧事》
梁晓声《母亲》
高尔基《童年》
老舍《骆驼祥子》
《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
本学期我们结合教材向孩子推荐的是这些图书:
法布尔《昆虫记》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长征故事》
青少版《史记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这样巧借教材,不仅让孩子们加深理解了教材的内容,而且激发了阅读兴趣,拓宽了视野。
2. 烘热影视
当前影视作品可谓异彩纷呈,不少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每当播出由这些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时,我们都建议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看。当孩子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了解了作品的主要情节后,我们再趁热打铁,推荐相关书籍,借机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阅读上来。我们告诉孩子,荧光屏前的观赏就像是便捷的快餐,欣赏的过程是瞬间的、粗略的。而细嚼慢咽的阅读,才能让你感受细致、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才能让你越读越回味无穷。比如每年寒暑假电视上都会重播《西游记》,每次孩子们都看得乐此不疲。今年暑假我们就推荐孩子阅读原著,一边看电视,一边阅读书籍,不仅有助于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更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还比如,在播放《恰同学少年》《小兵张嘎》《三国演义》等电视剧时,我们推荐学生阅读《少年毛泽东》《小兵张嘎》《三国演义》等与其有关的书籍。老师及时的引导,每次都能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有的甚至以原著为依据,评判电视拍摄的精彩和缺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渐被汲取和发扬。
3. 导读新作
时代在前进,新的作者、作品也在不断诞生。为了让孩子们经常读到新的优秀作品,我们老师不断走进书屋,发现好书,先睹为快,并把书中最精彩的情节“夸大其辞”地宣传给孩子们,用我们的激情燃起孩子们对书的热望,让孩子在我们的引领下,紧追时代步伐,广泛阅读新作,成为有思想、有灵性的社会人。我们先后给学生推荐阅读了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我要做好孩子》,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草房子》,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孩子们都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读了一本两本还不过瘾,又主动买了他们的其他系列作品。
这样“精挑细选,适时推荐”解决了学生“读什么”的问题。但是俗话说得好,你能把马儿牵到河边,却不能马不喝水强按头。如何让孩子保持高昂的阅读兴趣,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还需要老师的引领。
我们具体是怎么引领的呢?请看《让书真正香起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