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女经
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写过一本书《女儿的故事》,几年前曾和班里的孩子一起读过。作家绘声绘色描写出的女儿的小故事,小场景曾令我忍俊不禁,字里行间闪耀着的父爱亲情又曾让我热泪盈眶。最近常常浏览同样是儿童作家的王钢老师的博客,其中关于女儿的篇章,让人的心无比柔软的同时,亦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不一定会爱。如何学会爱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怀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两位作家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家女儿今年整整十岁了,在我工作的学校上四年级,性格活泼开朗,学习也算努力,应该说是比较省心型的。但生活哪能像一汪平静的水,总是要有摩擦的。不管发生什么事,在女儿的教育上,我秉承一个原则,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在这个前提下再解决问题,还真是有点小收获。
实例一:欲擒故纵化干戈
中午放学一进门,女儿就气冲冲地说,“妈,今天下午我一定要狠狠尅那个卢通一顿!”我赶紧问,“这是咋滴啦?” “放学站路队的时候,我根本没咋他,他就狠狠捶了我几下,还一下把我推了很远。”女儿气哼哼地告诉我。我一听便明白了,这是常见的调皮男孩子欺负女同学的事,带有开玩笑的性质,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女儿正在气头上,我要是怪她小题大做,女儿肯定会既伤心又不服气。说不定下午真要和那男孩子打一架呢!想到这里,我就顺势说道:“哼,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欺负我女儿,看我怎么收拾他。我下午带个笤帚疙瘩去敲他,我要是打不过,就让你爸来,你爸要是还打不过,就叫你爷爷也来,你爷爷要还打不过,就让你奶也来,你奶要还打不过,就------”我话还没说完,女儿早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我又故意问女儿,“咱全家都出动,你看这样中不中?”女儿边格格笑边语无伦次地说,“妈,看你说得啥呀!”“咋了,不用给你出气了?你不是说下午要尅他嘛!我们都去帮你啊!”“我就是说说,怎么会真打呀。我不和他一般见识,我以后离他远点就行了。”我一看,女儿的气消了,就赶紧招呼她吃午饭了。
这件事,我之所以敢于这么顺势而为,是因为我自信女儿有领悟幽默的能力,能听得懂我的话中的意思。所以,看似顺着女儿,实则是哄孩子一笑,笑过了,气消了,事也就过去了。
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后总要向大人诉苦。做父母的,一味顺着吧,怕变成溺爱对孩子不好,不管不问吧,孩子一肚子的委屈没个出处。所以,做大人的,要根据情况,顺势而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实例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女儿喜欢读书,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带她去市里的新亚书城买书。女儿买书特别有主意,几乎不参考我的意见。但她自己挑的书我又不放心,就老想在旁边指点一下,她又不爱听,所以,我们母女俩为这个没少闹意见。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凡是我觉得不错的书,也不给女儿推荐,就直接买回来放在书柜里。等过上一段时间,女儿自己挑的书都看完了。我就把她没喜欢上的书拿出来,自己翻着看。女儿偶尔拿起一本翻两页,噢,还真不错,就津津有味看起来,留下我在一旁暗自窃喜。《木偶奇遇记》《稻草人》《儿童文学年度作品选》等好多书都是这样进入女儿法眼的。
由此,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很多时候,说,没有不说的效果好;不做,便是做了;无为便是有为。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实例三:“备用方案”防失约
自女儿懂事起,我和她爸爸就有个约定,答应女儿了的事,就一定要办到,办不到的,就不要轻易地答应。在这方面,她爸爸一直做的很好,一直是言必行,行必果。而我就不行了,有时候是自己的原因,有时候是外来的因素。总之,明明答应周末带孩子出去玩的,但往往情况临时有变去不了。或者是外出时答应给孩子带什么东西的,可到头来却没有带来回来。这个时候,虽然我百般解释,可女儿还是要嘟囔一句话:“大人说话不算数,大人说话不算数----”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在心烦意乱时,我也曾吵过女儿,“妈妈每天上班一大堆事呢,你这点小事算什么,不要来烦我了!”但吵过之后,自己也很后悔,毕竟是自己失约在前,女儿埋怨在后。
有过几次摩擦后,我渐渐摸索出来,和女儿做约定时,一定要留有余地,多做几套“备用方案”,把“失约”的危险性降到最低。比如,女儿央求我这个周六为她下载一部心仪已久的电影,我就会和她讲条件,“如果妈妈周六在家呢,就帮你下,如果碰巧妈妈周六要外出呢,就周日给你下你看怎么样?”或者我去市里时,女儿让我给她带某个零食,就也得有个“备用方案”。“如果你要的这种找不到呢,换别的品种行不行?如果妈妈没有抽出时间呢,回来带你去方庄的超市买行不行?”如此种种,失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了,女儿也不至于太失望了,和我不互相埋怨了,母女关系就更亲密和谐了。
总之,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懂的事越来越多,自己的小主意也越来越多。让大人操心的,已远不限于吃饱穿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健康快乐。为了孩子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做母亲的,有点小智慧,动点小脑筋是十分必要的。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再加上点幽默感,一定能离称职的母亲近一点。
做此育女经,与母亲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