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专家们讲,孩子很难主动爱上读书,并不以为然。
怎么可能?书是那么好的东西,一读进去就会忘乎所以……我记得自己童年时所读过的每一本书——不只是记得书的名字、书的情节,甚至记得读每一本书的情境,包括阳光和气味,以及撞到的电线杆。
等我真正有了孩子,等我真正对我的语文教学做认真的反思,我才发现,是啊,是这样的,孩子很难主动爱上读书。
环境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下的孩子所面临的诱惑的确太多了,多到了眼花缭乱,多到了无所适从,多到了“沉醉不知归路”……
更重要的则在于阅读本身的特点。曾经这么刻薄地讲过,说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也能把电视剧看得津津有味。可是,阅读,则一定要有相匹配的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否则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读书,是有乐趣的,但这种乐趣,并非人人可以轻易得到。
今天的以绘本为代表的童书为什么做得那么精美?(比如我本人的最新作品“我们的非凡小学”将以全彩的形式面世),正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像犹太人在《圣经》上抹上蜜糖,令孩子感受到“悦读”的甜蜜。
而仅仅把书放在孩子的手里,是远远不够的。
以我家女儿为例吧。我们家的童书不可谓不多,而且本本都是用心挑选的——或是编辑朋友们送的,或是我忍不住给孩子也给我自己一本一本买下的。从女儿出生得到她袁勇伯伯的《猜猜我有多爱你》和《逃家小兔》开始,她的手边随时可以拿到书,也可以随时要求爸爸妈妈读给她听。这个小气候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可是,当她上三年级的时候,却不算是我们班上最爱读书的孩子。就目前我作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所倡导的自主阅读活动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在暑假前读完十四本约150万字的必读书,今天做了个简单的统计,读的最快的孩子已经读了三本,而我家丫头却连一本也没读完。她并不是没时间读,而是不能专心地读,她还想画画,想下棋,想玩乐高,想骑自行车,想读别的书……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责任还是在于我,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爸爸,功夫都没有下到。
所以,我才会发布那么一条消息,告诉我的朋友们,想组织一个儿童读书会。
为什么呢?
因为阅读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础——不考虑应付考试、写作文这一类颇为“近视”的动机,仅仅就读书本身带给我们的愉悦,就已经足够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了。
而我们必须牵着孩子的手,走进每一本书的世界里——陪伴是最长情的爱,而读书是最有质量的陪伴。
如果孩子不仅有“输入”的兴趣,更获得“输出”的平台,那就更完美了。毋庸置疑,每个孩子乃至每个成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展示欲,当孩子们读到了书,品尝到了其中的甘甜,又可以同他人交流,自然会有共鸣,也会有成就感。
说到这一点,我就想到了我非常欣赏的一个孩子。在去年的加斯顿写作点睛营中,他告诉我,自己时常感到孤独。这个带着《巴黎圣母院》来的孩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因而也显得很有思想,他的文章篇幅也许不长,但一定有独特的个性。他为什么孤独?因为他的同学整日里谈论最多的是游戏,而他根本插不上嘴——他所思考的,是其他孩子不感兴趣,或者说根本想不到的问题。我告诉他,特立独行未必是错的,你不必为此苦恼,更没必要为了迎合他人而随波逐流,你终将会遇到和你频道一致的人,或者说精神高度一致的人。
那时我就在想,也许,像这样的孩子,应该有不少。在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里,难得他们的父母坚定地培养着这样的读书的孩子,这样有精神高度的孩子。而如果他们能够坐在一起,一定会谈笑风生,会彼此温暖。
是的,是的。
孩子很难主动爱上读书。
需要被点燃,需要被陪伴,需要被鼓励,需要被推动,需要一个温暖的“场”,需要一群阳光烂漫的“伴儿”。
这,就是阅读推广人被称为“点灯人”的缘故了。
愿,万家灯火,满城幸福。
20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