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找出差距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阅读心得
焦作市第四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第二阶段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市教育局推荐了许多优秀书籍。我最近一直在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它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阅读了王荣生简介:1960年生,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曾任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主要著述有: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21世纪专题教程•语文系列》、《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主编《新课程高中语文课例评析》、《语文知识新视点》、《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看到这里,我就心生仰慕,又一资深大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样的书我能读得懂吗?消化得了吗?能从中学到一些吗?带着种种疑虑,我开始了阅读。
王教授书里很多理念我闻所未闻,想所未想;很多语言,我读不懂,理不透,很多章节,我看不进,翻不动。我困惑了,王教授在自序里写到:希望这本书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就是一名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还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吗?于是,我决心要把书读下去!随着阅读的一步步展开,我也渐渐地边读边从中学到了一些。简单谈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的一点心得。
第一,王教授特别阐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王荣生教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更“看重”教学内容。他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他在这本书里不止一次地说过对那种作秀的公开课的“不齿”,甚至言辞深切。他说道:“老师在一开始或在学生还没理解之前就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会像多声部合唱那样,只注重前面那个人唱到哪了,何时会轮到我?这到底是表演给谁看呢?”仔细想想,王教授说得很对,有时候一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会嫌平时常做的齐读、指名读太单调,总要穿插点有变化的分角色朗读在里面。殊不知,他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篇课文到底适不适合这样读呢?分角色朗读要分配角色,还要一段一段地分开读,对只有40分钟的课堂来说,是很费时的。这样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再怎么新颖,花招再怎么多,那也只是老师你自己的一种把课上下去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否能接得住“招”,甚至能不能接得住“招”,老师有没有考虑过呢?而如果老师能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设计教案,去分析理解教材,学生的收获是不是会更大呢!
第二,王荣生教授还很讨厌“重复教学”。在这本书中,王教授不止一次地提到老师不厌倦地教学“比喻”这一内容。他讲道老师每次碰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才50秒,其结果等于没有教!王教授在这句话的后面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他对这样的教学是有多气愤。可我们很多老师不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这样做吗?不过,这也跟我们不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阶段规律及“三天两头地换语文老师”有关系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教师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学生的不自信,深怕学生听不明白。难的内容教师非常有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教学,但简单的内容实在没必要了,那样做的话,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第三,对于王教授而言,听课评教与开展课例研究是一件事情。而我们平时听课评课,是家常便饭,更多的是一种认识上、业务上的交流。听课之后交流的内容有:作课教师的板书方式,教师的课堂发音,教师的手势与动作,教师的课堂姿态,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表情,教师对课文某一处的处理方式,教师应当讲解的哪些知识点,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教师课堂上的某一创意举措,教师的某一精彩示范等等问题。但在学习了《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我觉得这些关注都太浅薄了。我们听课,根本没有弄清听课到底为什么,到底关注些什么,到底什么能促使我们成长。
回想我自己,每次上公开课,几乎都在尽力展示自己如何有新意,如何有技巧,课堂气氛如何活跃热闹,如何体现新理念新思想,但却大多沦为“浅、简、散、乱”,因为我们追求展示的是教法教技教艺,讲深了无法调动学生,只能浅些;讲繁了又只能沦为满堂灌!听课,是一名一线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而王教授的观课理念是对我们时下听课风气的一个及时而有力的矫正,每个一线教师都应当以此观念作为听课的基本出发点。
以上这些是我读《王荣生教授评课》的冰山一角,这些收获只是皮毛,还远远没有把握王教授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但在学习时我也自觉地将所学来的知识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工作当中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我还要继续去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