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贾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下午好:
按照贾老师的要求,利用这个机会,我就“让孩子学会思考、爱上思考”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结合收集到的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提高辩是非、明事理、知根源的能力。
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有一个现象让我忧虑。女儿已经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平时对很多事情大多没有自己的看法。当问她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菜,听到最多的是“不知道”的回答。听在耳朵里,心里很是焦急。
类似的事情也听不少的家长提及。孩子8、9岁了,在家里在学校,都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大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老师讲这道题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不去想还有没有别的做法;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也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少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问题说小也小、说大很大,涉及到一个好习惯的形成,不可小视。
先一起看两个事例,来说明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村子里住着一个人,因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瓜,对此他特别的苦恼。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专门解决人生难题的智者,傻瓜听说后,便跑去向他求助。
于是智者就问了,“你的困惑是什么?”
傻瓜说:“别人都把我看成傻瓜,我不喜欢,有没有办法让别人把我看成聪明人呢?”
智者答到:“这很简单,从现在开始,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你都给予最多、最无理的批评,即便是对那些美好的事情也要加以评判,七天之后,别人都会认为你是聪明人啦。”
傻瓜说:“就这么简单,我该怎么做呢?”
智者说:“若有人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爱,你也立刻给予无情的批评,直到别人相信爱对人生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有人说,阳光很重要,你仍然立即加以抨击,直到别人相信,人们根本不需要阳光”。
傻瓜又问了一句:“但是这么简单,别人会相信我不是傻瓜吗?”
智者说:“当然会相信,我在这里等你七天,七天之后,你来找我,保证没有人再认为你是傻瓜了,他们都会认为你是聪明人。”
于是,傻瓜就照着智者的话做了,不论他听到任何事情,都站起来,给予狠狠地批评,并用自己的观点与人争辩,直到别人相信他才停止。七天后,当傻瓜来看望智者的时候,他的后面跟随着几百个门徒,对傻瓜毕恭毕敬,并且称他为大师。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是被批评的事情,很少注意那些批评的人是不是傻瓜。如果你不想成为傻瓜,或者傻瓜的追随者,就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不被表面的评论所蒙蔽。你内心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
◆几个妈妈在一起吃饭,聊起孩子的事情,说道:现在的小孩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回答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而且内容很一致,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习惯于要现成的,包括问题的答案。一天到晚“为什么”很多,却不愿意自己去寻找答案,非要家长回答。
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叫亮亮,看到正在造的房子问妈妈,为什么这些房子造这么高都不会倒塌,而我造的房子(用麻将或积木搭的)却老是会塌掉?
妈妈说:是因为你造的房子没有用东西粘住。
亮亮说:那房子是什么东西粘住呢?
妈妈说:是水泥把一块块的砖粘住的。
亮亮说:水泥为什么能把砖粘住?
妈妈说:你说水泥为什么会粘住砖呢?
亮亮说:我不知道,还是你告诉我吧。
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自己想想?
亮亮说:可是我想不出来。妈妈你说为什么水泥会粘住砖?
妈妈本来是希望亮亮自己去找出答案,可坚持的结果还是妈妈得给出答案。
这样的情况我想多多少少大家都会碰到,比如在辅导孩子写作文时候,孩子说不会写,于是家长代替孩子思考,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往往的情况是,你给孩子提供了开头之后,孩子的脑子就不会转圈了,你说一句,他写一句,然后就等着你说下一句。再比如,写完数学作业后,你要检查。检查出有错,你得告诉他那一道题错了,你说一道题,他就改一道,你不说,他一定不会去想下一个错误在哪里。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以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观念中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没有别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
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去一所学校调查小学生的自主性状况,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该怎么办时,150名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7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后才能回答。缺乏自主性,已成为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做事有主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会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会有自己的主意,殊不知有主见的孩子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因为,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往往都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能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他们规定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柔寡断、遇事毫无主见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正确的思考习惯呢?这个思考应该是广义的,让孩子学会碰到问题自己主动思考而不是依赖他人,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多读书,读好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吸取人类历史前进的成就,帮助人们提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足够的知识是进行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任职期间,建立了属于孩子们的“思考之室”——阅览室。“思考之室”里有每个人最喜欢的书籍。在书籍里,孩子们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孩子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真正喜欢上读书。书籍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当一个孩子对一本书入迷的时刻,不再推荐他读别的什么东西,用不着跟他进行任何谈话,因为他的内心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思考和情感活动,这个人正在认识世界和自己。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他们在思考自己,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达到真正的自我教育。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人的生活每时每日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和情感的教育,他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的胸襟宽阔。”
第二,创造思考环境
天生善于思考的人是没有的,他们是培养锻炼出来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对孩子的好奇心应采取认真的态度。法兰克福说:要保护和发展好奇心,好奇心极有可能造就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不要漠视也不要马上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逐步的引导他自己去积极认识与探索,让他们在思考中解决疑惑。孩子们一般都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无论是上公园、参与游戏或者看电影,都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除了鼓励和支持之外,做父母的还要善于“勾”起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做父母的要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随时随地给孩子出题目,和孩子一起讨论,进而让孩子主动提出问题。比如,早上起来给孩子热牛奶,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在微波炉里热?牛奶里到底有哪些成分?热到什么温度更合适?为什么牛奶里会有三聚氰胺?为什么国外的人喝牛奶吃面包而中国人却习惯于喝稀饭吃馒头就咸菜?哪个更科学?油条为什么不能多吃,多吃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再比如,出去玩耍,看到绿草茵茵、彩蝶飞舞,为什么蝴蝶喜欢围着花儿飞?蜜蜂采蜜有哪些作用?蜜蜂是不是昆虫?蝴蝶呢?小草冬天枯萎了在地下做干什么?哪些虫子是益虫哪些是害虫?益虫能做什么害虫做了什么坏事?长此以往,渐渐地孩子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不等你来发问,他们就会问你问题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这些问题,即便是不会作答,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如果那样,孩子下次就不会有问题了。家长不用担心孩子问这问那的,真正令家长担心的恰恰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孩子,那才是最头疼的事儿!
我们知道,现在家长都热衷于把孩子送到美国或者英国读书。为什么?拿英国为例,人口仅占世界的1%,发表的科研论文却占世界的8%,引用率占到9%。仅剑桥这一所大学,就培养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秘诀就是特别注重给学生一把思考的钥匙。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批中国学生到英国大学学习,英国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勤奋和努力很满意,但却发现他们对教师很有意见。调查结果发现师生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别。中国学生希望老师提供的是:他们考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继续监管他们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各种问题一个权威的答案,解决问题和得出正确结果的方法以及取得最好成绩的有效途径。与此相反,英国教师期望他们学生达到的是几种能力的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收集和解释资料的自信力,在专业领域的创造能力,开放性地思考并做出一个以上的可能结论和解释,在寻找适当解决方法上的决策能力和理解并熟练运用批判式评估的程序。
从这里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是英国大学训练的重点。书本知识是学不完的,重要的是,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能够对没有见过的资料做出判断和结论,而且很可能必须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数据。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会独立、自信地学习和思考非常必要。
第三,想象式的思考
思考离不开想象,让孩子多想象、多联想,学会发散思维,是进行思考的良好方式。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孩子正在吃饭或者写作业,突然会问一个与吃饭和作业毫无关系的问题,我们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体验,有一件事情联想到另一件事情,接着又会想到另外一件,结果到最后,最开始与最后的两件事情风马牛不相及,差距非常大。这就是发散思维,近乎异想天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的这种做法和行为。神七圆满成功了,下一步我国准备做哪些?神八神九神十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孩子想象一下,如果让他去外太空,他想做些什么,带些什么,需要为他提供哪些必要的设施设备?等等
还以苏霍姆林斯基为例。他担任校长之后,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触发他产生这一思想的契机,是在一次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讲课的课堂上。
一天上午,苏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样,去听一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课。最初几分钟,学生们正紧张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这位青年教师开始叫学生回答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真地记录下了学生的回答,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他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很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不起来。学生们仅仅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让人听到的仅仅是一些被学生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似乎学生并没有搞清楚,苏霍姆林斯基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呢?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
由此他想到,难道我们培养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和再现吗?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一年级学生的一篇作文:“这是夏天的事儿,刮了一阵大风,大风把一粒长着毛茸茸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这是谁呀’,种子说:‘这是带翅膀的花儿。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青草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冬去春来,草儿发青了。在种子原来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壮的茎,在它的顶上,开出一朵朵黄色的花儿,它是那么鲜艳,就象一个小小的‘太阳’。‘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
这是学生在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这种花与那种花不同的特点,把闪烁的阳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悠闲的小蝴蝶等这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充分想象,自编出有关花的故事。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说明词已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虽然表达还带有给他们所讲的童话故事的影响,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会思考已成为这类孩子的显著特点。后来,他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
第四,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思考
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让孩子自己思考的场合和机会。衣食住行玩,油盐酱醋茶,都可以让孩子进行思考。
方法一:给孩子充分做主的权利和机会
小的时候,替孩子做主尚有情可原,但不能包办到老。从生活小事做起,为孩子提供更多练习机会。买衣服时,让她自己选择款式、颜色;买书包时,无论是米奇卡通公主系列的,还是史努比系列,都由她自己决定;买文具、课外书等都如此,给她提供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吃的自主,在不影响孩子饮食均衡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例如饭后吃水果时,不强迫孩子今天吃苹果,明天吃香蕉,而让孩子自己挑选。穿的自主,带孩子外出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不根据自己喜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玩的自主,孩子在玩游戏时,并不想让成人教给他们游戏规则,更愿意自己决定游戏的方式,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玩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方法二:让孩子有充分参与的机会
孩子做事缺乏主见,通常与家长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做事武断,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要求有关。因此,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做家务、添置物件、阅读等日常家务事,尽可能征求她的意见,让她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做最后的决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采用了她的建议和意见,一定要大声说出来,给她一种光荣感,让她体验到被重视的感受,激励她继续就家中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经常开展这样的沟通,她就会意识到自己也是家里的一个重要分子,对家里的事情也有一份责任。
方法三: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
让孩子有主见并不是鼓励他去盲目地做事情,而是让孩子在掌握了事情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再去做事情。因此,在孩子进行重大决定时,可以帮助孩子收集资料,了解和熟悉各选项,为孩子分析指导,有助于孩子进行科学选择。
方法四:要让孩子经常说“不”
孩子慢慢长大,应该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有意设置这样一些场景,找合适的时间,与孩子聊天。
“如果你吃饱了,爸爸妈妈还让你吃饭,你会怎么做?”
“我告诉爸爸妈妈我已经吃饱了,不吃了。”
“如果你正在写作业,妈妈过来和你聊天,你会怎么做?”
“我会告诉妈妈我正在写作业,请不要打扰我。”
……
“你的回答都很对,都很精彩。你要记住,不要盲目地相信大人,有自己的想法就要大胆地说出来,大人们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不喜欢你,相反,我们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
坚持这么做,实践会证明经常鼓励孩子学会说“不”是正确的。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孩子,在别人眼里永远都是唯唯诺诺、没有想法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总之,积极、独立、科学、经常性的思考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家长的任务是由“教会学生思考”到“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语)。
希望我的发言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