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儿子不会偏科,因为儿子的思维很快,很灵活,而且爱好广泛,最关键的是儿子有一种坚韧的自制力,自幼儿园始,老师就说儿子的自制能力很强,课堂上很能自己管住自己,还有儿子在学习上很主动,所以对于孩子的学习我过问的真是不多,把对孩子的关注放在了孩子情绪的变化、身心的成长上来。
孩子上到了四年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无意的发现,他回家后写作业总是先写数学,再写语文,而且写语文的速度很慢,一会儿问字,一会儿问词,遇到有作文,就问该怎么写。当时我们也没有太在意,只觉得是孩子可能对这一课理解的不好。可在随后的几次考试中,我们发现,儿子的数学总比语文高出几分来。我这个不注重分数的家长也坐不住了,我们拿出孩子的作业,再拿出孩子所有的考卷,开始对比思考,种种现象表明,孩子有些偏科!
我们开始寻找原因,开始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我装作无意的问孩子:“儿子,这段时间学习累不累?有没有什么困难?”儿子轻松地说:“不累,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困难。”我说:“那就好,四年级了,学习的知识多了、复杂了,如果有困难就告诉爸爸妈妈,我们愿意帮你。”儿子高兴地说:“好,谢谢!”过了一会儿,我又轻松的问:“儿子,你们的语文学到第几课了?”儿子看看我,说:“学到20课了,怎么了?”我看孩子有那么一点点的紧张,是不是怕我问他什么?我笑了笑说:“没什么。我看看你学的这篇文章我小时候学过没有。”“哦,这课是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儿子轻松的告诉我。“是吗?我都学过,还会背呢!”说完我就有感情的背了起来。儿子一听,拍着巴掌说:“爸爸真是了不起,这么长时间了还会背!”我骄傲地说:“那当然了。这可是我们祖国的优秀的文化呀,我们上学那会儿,那都学的带劲着呢。你想呀,咱是中国人,咋着也得把咱们自己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学好不是?”儿子稍微有点沮丧:“是,可是我觉得语文学起来有点难。”“是吗?让老爸老妈听听,哪个地方把我们的儿子给难住了?”我轻松的问儿子。
儿子一五一十讲出了自己的难处,原来儿子从心里不太喜欢语文,觉得语文太复杂,生词生字、组词造句、阅读理解还有写作,总觉得没有数学来的干脆利落。听了儿子的话,我明白了儿子对语文有点畏难情绪,所以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降,成绩下滑。
儿子看了看我们,问:“爸爸妈妈,你说我是不是偏科?我的语文能不能赶上去?”我笑了笑说:“你是有点偏科,不过不明显,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赶上去的。”儿子也点了点头。
从此,我开始关注起孩子的学习来,特别是语文,先从阅读入手,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精选的,所以每天早晨,我和儿子一起朗读学过的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和儿子一遍又一遍的朗诵的过程中,儿子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到了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晚上,儿子写完作业,我们一家便在一起阅读课外读物,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读其中的一篇或一段,读完后相互交流读书的收获,说说自己学到了一个什么新词,或感到哪个地方写的比较好,自己有什么感悟、启发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谁有不懂的词、不认识的字,自己查阅字典、词典进行解决。这样,我们在一早、一晚的阅读中让儿子逐渐爱上了读,领悟到了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的字,理解了很多的词,积累了很多的好句子,领会了一些写作的方法。
我知道,孩子的学习不能单单局限于课本,那样孩子的视野太窄,而从阅读的过程中孩子领悟到的也只是一些经验而已,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我们挤时间陪孩子游玩,带孩子到游乐场,让孩子感受热烈,去僻静处,感悟静谧,去田野间,感受自然,去公园里,感受美丽。拜访小朋友,学习交流,看望老人,学会尊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不由自主的释放自己的心声,在居家同乐中学会了侃侃而谈,儿子终于明白:原来语言文字是这般的美好和奇妙,它可以表达你不同的心境,可以描绘你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可以让你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怀。于是,儿子喜欢上了用词,喜欢上了表达,也喜欢上了交流,喜欢上了文字。
为了让儿子的写作有所提高,我们一家借助校信通博客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博客,发挥赶、比、超的精神,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抒发自己的内心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读书感悟表达出来,老爸、老妈、儿子相互指导,相互鼓励,共同提高,每当看到谁的文章被校信通推荐,我们就相互祝贺一番,并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得到这朵“小红花”。如此坚持了几个月,儿子的写作水平真是提高了一大截!
如今,看到儿子渐渐喜欢上了语文,成绩也提高了上去,我们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在和儿子纠偏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作为家长,我们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要孩子学习上出现大问题了,再来补救,这样孩子和我们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虽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防患于未然会让我们更舒心。如果一但孩子的学习出现了偏科现象,我们也千万不要大惊失色,手忙脚乱,千万别让孩子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了,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我们可以针对孩子情况,进行适当的分析,采取有效的办法。少给孩子压力,多给孩子动力,相信孩子一定能够迎头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