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同学们对两个鲜明而突出的人物形象很感兴趣,一个是贫苦农民的代表——闰土,一个是庸俗的小市民的代表——杨二嫂。尤其是少年闰土和老年杨二嫂可谓是可爱和可厌的两个极端。对这两个人物,大家也是爱憎分明。
在品析人物形象时,有同学发现了文中有个悬而未解的谜团,“伊(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去”。这是母亲告诉迅哥的。母亲和迅哥都没有对这个“案子”明确表态。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杨二嫂所言么?
此问题像块扔进水中的石子,一下子激起圈圈涟漪,同学们议论纷纷。
木木同学率先说:“肯定不是闰土藏的,因为迅哥和他母亲都说了搬不走的东西闰土可以随便挑,碗碟这些笨重又易碎的东西,他们哪里会带走呢?所以,闰土没有必要偷藏这些碗碟。我认为是迅哥或者母亲藏的,因为他们觉得闰土老实憨厚,怕闰土不好意思开口要太多的东西。闰土既然要了草木灰,那干脆把碗碟藏在灰里,就偷偷地送闰土了。”
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答案。母亲是个乐善好施、慈祥宽厚的人,会不会是她把碗碟藏在灰里的?可是,母亲对迅哥将这件事的时候只是淡淡地叙说,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好意没杨二嫂看穿的懊恼。那么会是迅哥放的吗?回故乡搬家事情千头万绪,来访的人也很多,藏碗碟这样的小事,他会想到吗?会有暇顾及吗?文中迅哥并没有对碗碟事件发表意见。如果说这碗碟真的是迅哥不动声色地将碗碟藏在灰堆里的,那么,我只能说这个被称为“老爷”的迅哥有着几分未泯的童心。
大家不太赞同木木的观点,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子森说:“我断定的杨二嫂藏的,杨二嫂‘自我家收拾行李起,本是每日必到的”,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趁乱占便宜。她就算实在没事干了,也不大可能把手伸进脏兮兮的草灰堆的。原因只能有一个,杨二嫂在人家收拾行李时趁乱塞进草灰堆,希图等人家走后再拿回家。她曾顺手牵羊把母亲的手套塞到裤腰里,是有‘前科’的。她干这事一点也不奇怪。可结果却是人算不如天算,闰土居然索要了所有的草灰,而且是要在‘我’起程的当天,便要用船载走。杨二嫂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到闰土家,就栽赃说是闰土把碗碟藏在灰里的。她这叫贼喊捉贼。”
翰阳说:“不能因为杨二嫂拿过手套就认为是她藏的碗碟,证据不足。我认为是闰土藏的。时过境迁,那个昔日的小英雄现在成了麻木迟钝的木偶人。他家里那么穷,孩子又那么多,说不定连吃饭的碗都要轮流用。母亲和迅哥已经送了他那么多东西了,他不好意思再开口要,就在自己到厨下炒饭时,把碗碟藏进了灰里。”
翰阳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热烈的争论:
“这事绝不可能是闰土干的,闰土和迅哥的交情绝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也不会这样做。尽管时过境迁他们都已经步入中年,尽管他们不再似从前那般亲密无间,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不会变的,永远也不会变。闰土送迅哥干青豆就是一个证明,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那无疑是珍贵的,可更珍贵的是他们之间的友谊。”
“我也认为这事不可能是闰土干的。他虽然贫困、麻木、迟钝,但他是个老实、厚道、淳朴的农民。他甚至是木讷的,他不会想到这样做。如果他需要,他完全可以开口要,就像要香炉一样。闰土是个农民,生活又穷苦,有盛饭的碗就足够了,哪里好用得上碟子?倒是杨二嫂嫌疑比较大,她虽然也穷,但她有着小市民的穷讲究、爱慕虚荣,十有八九是她看这碗碟精致就偷偷动了手脚。”
“这事不是闰土干的,他没有‘作案’动机,也没有‘作案’时间。倒是杨二嫂天天去,藏碗碟的时间充分的很。而且,假如说是闰土藏的,她如何得知?若是亲眼所见,以她如此泼辣的性格,怎么不抓个现形?她自认为揭发有功,拿起狗气杀飞快地跑了,这足以看出她的贪婪和做贼心虚。她身手如此敏捷,偷藏碗碟一定神不知鬼不觉。”
到底谁藏了迅哥的碗碟呢?大家一时争执不下,甚至有同学说:“我认为既不是闰土藏的,也不是杨二嫂藏的,而是另有他人。文中母亲说‘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可见,也有一些手脚不干净的人来顺手牵羊。启程之日,‘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说明真诚惜别的人少,贪图东西的人多。或许就是这其中的人提前做了手脚想在启程时或者他们走后浑水摸鱼拿走。”
同学们要听听我的看法,我说:“大家分析的各有道理,我个人倾向于杨二嫂藏起的碗碟。不是对杨二嫂有成见,而是因为她这么‘巧’发现了闰土藏碗碟,这很可疑。如果说是闰土自己下厨炒饭时藏起了碗碟,然后他在母亲让他挑拣东西时故意要所有的草木灰,这样的闰土着实有头脑、有远见。这显然与他的麻木迟钝相冲突。迅哥其实是作者鲁迅的自画像,而闰土在生活中也是有原型的。从感情上讲,作者不会把自己儿时的伙伴,亲爱的兄弟塑造成一个有如此举止不光彩的人。尽管,闰土和迅哥之间有了‘—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等,这些优秀的品质依然在闰土代表的农民的骨子里”。
这是个没有定论的事情,尽管如此,在这样的一番思考、争辩中,同学们还是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