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北关弘济桥
断碑的上下两截
在汝南县城北关的弘济桥上,两块断裂的石碑平铺在桥面,若不注意,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两块断碑上各有一行隶体刻字,字迹娟秀,令人赏心悦目。其中较大的一块上书:“巡辑总司令杰臣赵大”;另一小块刻着:“人军政之碑。”连起来念,就是:“巡辑总司令杰臣赵大人军政之碑。”断碑的左右边缘还纂刻有精美的花卉和祥云。以此推断,这应该是一块彰表“赵大人”“军政”之绩的功德碑。
根据孙中山先生治国路线的理论蓝图,国民革命应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军政”时期属于民国早期。“杰臣”显然是“赵大人”的字,再对照“巡辑总司令”的头衔,我认真查阅了“汝南方志”后发现,在汝南历史上,符合这几个条件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曾任河南督军赵倜的大弟赵俊。赵俊,字杰臣,民国七年曾任汝南、正阳、舞阳等十县巡辑营统领,“统领”即人们俗称的总司令。当时他的大哥赵倜正担任河南督军兼省长,位高权重,于是就有人特意篆刻了这块政绩碑,曲意迎合赵氏兄弟。
清末民初,汝南的赵氏三兄弟,分别是赵倜,字周人;赵杰,字杰臣;赵俊,字毅武。当时,三兄弟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时过境迁,世事难料。从过去的风光无限,到今天的威风扫地,残碣断碑终于被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下,成为一个家族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
三兄弟的父亲赵培义,字子宜,不擅农桑,经营买卖,所得又挥霍一空,家里仅剩薄地一亩半分。他们幼小时,一家生活,全靠母亲胡氏耕种同族人的土地艰难度日。
老大赵倜,生于1871年,少小聪慧,经人介绍到上蔡城里杂货铺当过学徒。后又投靠汝南赵状元(赵云鹏,字翔飞,河南省汝南和孝人,1840年中武状元,时年24岁。曾任陕西大营参将,旋升南雄协镇,后擢升总镇。),因赵倜相貌俊朗,勤奋上进,深得状元厚爱。后经赵状元之子赵子敬介绍,投清朝济南毅军统帅马宫保(清代官衔),在马军营做文案(文书)。当文案期间,赵因成绩突出,先被委任为为骑兵管带, 28岁又擢升为毅军统领,赵倜从此发迹。
辛亥革命时期,赵倜以毅军翼长身份,奉袁世凯之命,驻晋南豫西镇压白朗起义军。赵足智多谋,英勇果敢,为了谋得功名,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奋力追剿义军。白朗起义失败后,袁世凯论功行赏,授赵倜为德武将军,驻守开封。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为了笼络各省督军,就调各省督军一名亲属入京任职,其实这名亲属也是袁世凯用以控制各省督军的人质。于是,赵倜就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弟赵杰,推荐给大总统,以表忠心。
赵杰是三兄弟中的老三,从小深得母亲和哥哥的娇惯。赵杰系随营军事学校毕业,仗着大哥,平日里,目中无人骄横跋扈。大哥赵倜的声誉不好,很多时候都是这个的小弟给造成的。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仍委任赵倜为河南督军。赵为了扩充实力,巩固地盘,借口河南多匪患,建议各县成立巡辑营,大县一县一营,小县数县一营,并委任自己的亲弟弟赵俊为汝南等10县统领。赵俊是赵倜的大弟,不学无术,养尊处优,依靠大哥的权势捞了个巡辑营统领的官位,在老家置田百顷,他的命运与大哥息息相关,大哥赵倜失势后,赵俊流亡外地,后病逝于天津。
各县巡辑营成立后,规定人枪粮饷由各县提供,平时驻县剿匪,有事时归省统一调遣。赵倜私下以为想要控制地方武装,必须要有得力县长,而自己不担任省长,又无法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县长。于是想方设法谋得河南省省长高位。当时正好原省长田文烈奉段祺瑞内阁之命,调任内务部总长,赵便抓着机遇尽力活动,终于谋得省长一职。
后来,发生了军阀混战,赵氏三兄弟亦卷入战争。1922年,赵杰和赵俊在直奉战争中,一直是大哥的两个得力干将,只可惜他门与大哥水平相差太远。赵杰带领的宏远军和赵俊巡辑营乃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与冯玉祥发生“郑州之战”中,赵军大败。冯玉祥指着巡辑营的俘虏兵耻笑道:“此乃赵倜之巡辑营成绩!”
军阀混战时期,赵倜的命运也是随着时事起伏跌宕。1927年张作霖在北平自任大元帅,同时委任赵倜为河南宣抚使驻开封。1928年北伐军攻下河南后,赵被迫出关。1929年,张学良改旗易帜,被蒋介石委任为北京军委分会主任,赵倜仍被张委任为高等顾问。1935年,赵倜因患癌症卒于北京,终年63岁。
…………
——这是2015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在烈日的炙烤下,我与同事蹲在两块断碑旁边,细细地辨认碑上若隐若现的文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