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自由的呼吸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之《三打白骨精》及《巨人的花园》有感
干老师,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他带领我们一起编织梦想,穿越课程,一起朝向生命,走向卓越。他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让我们语文老师更明白教什么,更清楚怎样教。共读的《三打白骨精》及《巨人的花园》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一、读了师生的批注,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文本。也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也许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可依的范本,也许是我们习惯了事无巨细的指导学生,以前的时候,总感觉,读小说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环境描写的渲染。于是乎,分析人物形象总离不开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字斟句酌,优美语段总离不开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之类的品味体悟。在这里,干老师着眼的不是品味语言,而是整个文本,着眼的是学生的生活。如下面这段话: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
如果是我们,肯定会有很多人都是围绕着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批注。我们再看干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他先出示了几个学生的批注:“孙悟空应该一心一意地保护唐僧,没有其他的念头,可是为什么还有松箍咒的念头呢?”“唐僧这话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想留住孙悟空。”经过讨论之后又出示了一个学生的榜样批注“悟空足智多谋,他知道只有菩萨会松,却明知故问。侧面可见他重情义——自己明明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不忍心……他明知师父辨不清妖怪,但仍冒着被师父误解的危险三打白骨精。”这其实就是细读课文,就是从学生的视角深入文本,既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也没有局限于文本的浅层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体悟,自由评论。
二、干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他让学生放飞思维,自由质疑。却又收放有度,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让一些问题的研讨适可而止,不至于偏离轨道。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畅所欲言,没有泛滥的抒情,没有片面的分析。学生能在阅读中真正获得一些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
干老师在课堂上收放自如,他说:“如何抑制那些仅仅为了表现自我的过度发言,这事实上成了一些课堂上的难点,尤其是在借班的情况下,小手如林纵然不是灾难,也绝对不值得庆幸。”我们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举手发言的情况总是不忍打消他的积极性,结果有时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我们看干老师怎样处理的,“好,行了,够了,大家说得太好了。”“不行,你反应太快了,要思考!”该收则收,就保证了课堂的顺利完成。梳理鱼骨图,专家式深入阅读,互文印证,之后是学生续写结尾,整个流程自然顺畅,充满思性。借由泰戈尔、狄金森的诗歌,耶稣和柏格理等人的故事,学生将自己放入了文本场景中,教学成了一种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薛校长在“每天一语”中曾给我们推荐过干老师说的这样一句话:“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音乐与绘画,没有二胡、古筝或手风琴的沉浸,若无宣纸与毛笔的摩挲,没有类似对康妮或齐秦歌声的沉溺,那么你想他拥有最高的语文素养,这是不太可能且事倍功半的。”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故事的浸润,没有充满理性的思考,没有与文本的真正融合,想要提升语文素养也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更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的限制,而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沉下来,钻进去,自由呼吸。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