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另类解读
这一次期中考试第二道课外阅读题是:《北京时间不到点》,我在批阅完试卷后,总觉得这篇文章很做作,回来查其作者,发现刊于《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9期,作者易名。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对农村父子来德克士错过优惠时间,在众人帮助下又得到了买一送一的汉堡的故事。作者在文中塑造的城市人很有爱心,服务员也都善解人意,使得农村父子深受感动,一句“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善意谎言,竟营造了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
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在情节设计上有漏洞。这位父亲是特地带考了“双百”的儿子来德克士庆贺的,难道会因为不能“买一送一”就让儿子扫兴而归吗?他会穷到为十块钱犯难的地步吗?他会为得到这么点优惠就流泪吗?按照常理,他既然决定带儿子来吃洋快餐,一定做好了物质上心理上的准备,不可能为10元钱犹豫半天。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过分理想化。作为城市人的“我”想帮助农村父子,故意说时间不到点,竟赢得了全场响应一致拥护,这可能吗?难道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全神贯注于这对父子?而服务员也帮着作假,一叠连声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目的是要多送个汉堡给他们,这可能吗?
其三,文章的立意有问题。乍一看,本文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实际上是通过这个编造的故事为城市人唱赞歌,为洋快餐做广告——多么富有爱心的城市人,多么有人情味的洋快餐,多么温馨感人的场景。
但这一切都经不起推敲,只要认真一琢磨,就会从这篇文章中发现很多负面的东西。一是从这位父亲身上不正反映了中国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吗?为了区区10元钱,就准备晚上的优惠时间再赶来,为此不惜多跑十几里山路。二是从顾客调手机时间看,随意说谎作假的心理和从众起哄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三是钻空子的心理何等根深蒂固。服务员如果真的这样做,也是慷企业之慨,做顺手人情。
事实上,中国人是需要灌输原则精神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突破,无论是以什么名义。从这篇文章,我还读出了众多城市人对农村人的误解:在他们眼中,农民还是那么穷,那么土,那么可怜。殊不知,现在的农民虽不像赵本山鼓吹的那么富,也绝不会为10元钱显得那么寒酸,那么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