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不灵了
“下次考试,你英语要是考到110分以上,就奖励你一件新衣服。”家长说。
“算了吧!我还是穿现在的衣服吧!”孩子说。
“你要是从现在开始一次电脑都不玩,到期末奖励你300元钱。”家长说。
“还是算了吧!给您省了!”孩子不为所动。
……
当物质奖励这一招失灵,家长有点茫然无措,有点束手无策。为什么百试不爽的奖励就不灵了呢?
物质奖励失灵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棒棒糖”之类的东西失去了兴趣,这类奖品已不具备杀伤力;或许是家长曾言而无信没有兑现奖品或自作主张换了奖品;或许是提的要求太高,孩子觉得再努力地跳也摘不到桃子,索性放弃;或许是孩子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轻易地得到这样的“奖品”……
其实,一味地用物质奖励来促使孩子完成种种任务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或者说,物质奖励泛滥本身就是对孩子的误导。
很多事情是孩子分内之事,本就不需要物质奖励。家长态度要鲜明,对孩子明确责任。孩子要无条件地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家长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晓之以理,形成孩子的责任心。如果给予物质奖励,那只是家长额外的赠予,而不是孩子完成任务的交换筹码。
有时孩子“稀罕”的奖励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爱是有磁场的,当家长的自豪之情、欣赏之意流露于心,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欣慰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封感人的家书、一个有力的拥抱、一次深情的交流、一场愉快的郊游……这些都可以成为奖励。这种动之以情的奖励会拂去孩子的劳累,取而代之的是晴朗的心情和向上的心态。
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激励,目的都是促进孩子实现目标、追求进步。这些都是外界的力量,更强大的力量还是还是来自孩子内心。只有内驱力发挥作用,孩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有个典故说,有人在毛驴的前面悬挂了一个胡萝卜,毛驴看见了诱人的胡萝卜就想吃掉它,于是,不需要人鞭策,毛驴就不停地往前赶。你看,让毛驴不断前行靠的不是喂它胡萝卜,而是让它看见触手可及的胡萝卜。其实,胡萝卜就是前行的目标。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亲子商量制定目标。前行的路上,孩子有时会懈怠,有时会跌跤,家长要给孩子加油、扶孩子一把,让孩子去克服一个个困难,登上一个个台阶,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当内驱力形成了,奖励就显得更为次要。孩子明白自己不是为奖励而努力,是为完善自身而努力。
当物质奖励不灵的时候,不要急于下结论说孩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换种方法试一试,也许有惊喜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