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魔方,没事的时候我也喜欢摆弄两下,可从来没有完成过六面同色。学生告诉我完成六面同色是有口诀的,但我不想知道这个口诀,我喜欢自己摸索。我把魔方全部拆开,然后按六面同色装上,再慢慢打乱,打乱一两步是很容易复原回去的。然后再继续打乱,这就需要回忆刚才的步骤了。在继续打乱,步骤已经记不清楚了,眼看“天下大乱”,快要无法复原之时,忽然发现某块和某块组合一起可以回答上一步,凭着这种联系终于又起死回生了。
虽然至今我还是没有研究出如何完成六面同色,但在倒回去不断复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各个色块由孤立转向联系的重要性,这重要性使我不由地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想到了那看似平常的一个个教学环节。
没有人会在起点处迷失,那么为什么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最终成为了学困生呢?玩魔方的经验告诉我,一定是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处与学习中心失去了联系。知识点一旦孤立就意味着消亡,它将迷失在知识魔方的无穷变化之中。反过来说,知识的生命只存在于联系之中,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建立更多的联系。懂得这一道理,老师就应该在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中反复强化这种联系,如在《孤独之旅》一课的教学中,我就特意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回忆以往所学的课文中有关孤独的描写或论述,看看它对我们理解杜小康有哪些帮助。由于刚刚学过《傅雷家书》一课,同学们立刻联想到其中傅雷开导儿子的那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大家还发现《孤独之旅》中的天空、月亮和鸭子就是杜小康“心灵的朋友”。接下来,同学们又找出《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是孤独的,因为他来到美丽的小石潭边并不开心,而是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还有《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伏尔泰也是孤独的,因为他“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但是,很快又有同学发现柳宗元的孤独和伏尔泰的孤独不一样,柳宗元是寄情山水,借山水派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伏尔泰是积极作战,决不向敌人屈服。相比之下,柳宗元的孤独是消极的,伏尔泰的孤独却是积极的。就这样,经过联系,同学们对不仅理解了《孤独之旅》这篇文章,也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懂得了“孤独”的深层含义。无论是从掌握篇章,培养理解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建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都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无非是一些例子。”要紧的的是,我们通过这些例子,加以联系,更加领会了语文,参悟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