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重课堂厚度 挖掘文本深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与评价
在这首诗的文本理解和品读中,有两处是难点。第一处是对“白日”的理解,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而我则采用了律诗中颈联对仗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白日”和“青春”进行比较,以比较容易理解的“青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白日”的含义是“明媚的阳光”,这样的方式不仅了解了对仗的作用,同时也将春天的景物色彩所表达的情感融入到了对文本的理解中。第二个难点,是诗歌中的六处地点的出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地点?每一个地点都是必须的,而且都有着很深的含义。尤其是“襄阳”。在第一阶段了解了这几个地点所表示的含义之后,做了一个铺垫,在接下来赏析的过程中,就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这几个地点转换中所列的返乡路线代表了怎样的一种心情。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为了让这节课的重点突出,让学生能够有方向的紧紧围绕着一句话进行品析解读,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后人评价“此诗句句有喜跃意”、“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请选择其中一联,说一说哪些词体现出了作者心中的“喜”,并读出来。接下来,学生就很能够围绕中心去体会,去分析,去朗读了。这样的一个点,就带动了整首诗,也就抓住了这首诗的魂。而在这一环节之前所做的通过杜甫对战乱中的见闻和自己的感受的铺垫,更是一种情感基调的引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杜甫这种喜是建立在一定背景之下的。
最后,在感受到杜甫一个人的喜同样也代表着千万百姓的喜的同时,自然过渡到了杜甫的家国情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以杜甫的诗句来见证他的伟大。尤其“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作为与本诗相关的两句,带出了杜甫此后的人生历程,体会他悲苦的一生,不但感染着每一个人,也同样让我们能从另一个侧面更真切的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如杜甫诗中所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结尾处再一次回到了这节课的文本之中。做到了前后衔接的呼应。
在这节课上,老师的设计和呈现突显出了一下几个亮点:
首先,朗读指导层层推进。从读准字音开始,然后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最后读出作者以及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深度。这些推进的手段,在师生互动之中悄然完成,课堂没有十分明显的环节设置,浑然一体,环节间的衔接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其次,课堂注重时空的跨越,完成了杜甫生命的时空对接。一节课学习一首诗作为切入点,进而拓展到与之相关的诗歌,来更大范围和更深层的了解杜甫,折射出杜甫的生命轨迹和心理路程,延伸到思想的深处,去体验和感受作者喷发出的时代之音。尤其作为河南与湖南两地,完成了杜甫生命的起点与终点的对接。杜甫生在河南巩县,死于湖南湘江舟中。给这样一节课在特定的地方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意味。把这两点对接的过程中,以安史之乱作为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在展现大唐王朝转折的同时,也是杜甫命运的转折,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转折,作者的生命与情怀都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再次,一节课的广度、厚度与深度得以完美呈现。这节课从一首诗牵连出了作者的许多诗篇,散落在课堂对话之中,同时也带出了作为诗的国度的中国诗歌长河中唐诗的价值,并以盛唐诗歌的高峰创作及三大代表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的风格及思想对比,凸显出了李白道家思想的飘逸、王维佛家思想的宁静与杜甫的儒家情怀。李白与王维的个人思想与杜甫的家国情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圣人地位。同时也结合杜甫的诗歌内容,展现出了作为诗史的伟大诗篇所写的内容,以此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伟大,显示出了老师对杜甫诗作和人生经历的熟知。
第四,课堂的设计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解读杜甫的:抓住文本,层层深入,熟读之后深度的解析,从一首诗歌到一个诗人,再到一个时代,再到诗歌历史的宏阔背景,再到诗人所占有的地位。这样的设计,必然要以老师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来决定的。
整节课老师的精神面貌十分饱满,课堂气氛浓烈,师生对话平等,交流深入,点拨在一种诗意中步步深入,且引用诗句,恰到好处,甚至对学生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不经意之间将诗人的情感、地位、命运穿插在这种对话之中,天然生成,极大地增强了这节课的文化味道,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情感更是得以调动。这是这节课最明显的地方。
第九届大赛阅读组评委报告:《扎根文化的土壤,培育语文的灵魂》中对本节课以最大的篇幅评价如下:
最值得称道的是河南安阳市南关学校的徐文祥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前和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亲切自然,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在雄壮的音乐声中深情地介绍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回那个离乱的年代。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摇头晃脑地读出情感等方式引领学生一步步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点一点的进步。然后扣住“此诗句句有喜跃意”分析,请学生品析词句,学生的表现令人赞叹。最后的配乐中,教师入情的诵读全诗,并将诗圣杜甫兼济天下的情怀点出。课堂完整收束。(整理:湖南北雅中学 蒋慧玲、成都树德中学 冯长兵)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许多的准备。首先这节课是我钟情的。其次这节课背后有故事(其他文中提到了)。再次这节课我有信心。
对于这节课的准备,我心里是有底的。
我了解杜甫。作为河南人,首先就要了解这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是我们的骄傲。除去之前在学校上学时的学习和了解,大学毕业的时候就读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之后对两个伟大的诗人情有独钟。近几年来,我更是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某些深度的东西。还专门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及经历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撰有长文,从十个方面得出了二人从生到死的不同。
此外,我对诗歌的研究已经是八九年的时间了,一直对诗歌充满着一种热爱,诗歌教学也是自己所喜欢而擅长的领域。成功的典型课例也是诗歌教学。所以,选择这一课,不是偶然的。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阅读了网络上的大量资料。同时也阅读了杜甫几十首相关的诗歌,及相关的理解和赏析。紧紧围绕这节课,我查阅了如下相关的书籍: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杜诗论丛》邢治平辑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编
《秋兴八首集说》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诗文译注评析》熊江平主编语文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顾青编撰中华书局
《唐诗选注汇评》王强 左汉林主编巴蜀书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诗词)》上册北京大学中文系
《唐诗三百首评注》湖北人民出版社
《金圣叹批评才子书——杜诗》金圣叹光明日报出版社
《唐诗选析》及《杜诗散译》等书
以上只是针对这首诗列举的部分重点书籍。
我知道,这些书里面的文字有多有少,但是,哪怕一句话,也足以让我有收获。比如金圣叹在评点时点出杜甫因为战乱,只能以读书打发时间,而闻听家乡收复了,喜悦之情不再读书,手里拿的不知是《诗》还是《书》了,胡乱的卷起来,足见其喜悦之状。一句话,就让我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