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回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越来越难管了”,常听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在教育实践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学生难于管理,问题很多,比如:厌学、打架、逃课、不做作业等等。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也因此一筹莫展,几乎穷尽所有教育方法也无济于事。于是只好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结果学生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但仔细想想,这种情况能一味地埋怨和责怪学生吗?这就好像庄稼有了病虫害,能责怪庄稼本身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
其中原因可能很多,有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等,但脱离实际,对学生的评价单一而片面,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由于遗传、环境、经历、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个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可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要求千篇一律,一视同仁。尤其是本身能力不足,学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很自卑,觉得技不如人,而往往变得胆小怕事、沉默寡言。老师对这些学困生应该从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给予辅导教育、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让他们确实感到老师像妈妈(爸爸)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他们;班里的每个同学也都去热情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当学生有了进步和成绩时,老师及时地给以肯定和鼓励。对这些学生的要求要因人而异。比如,作业的布置要分层次、有梯度。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学困生完不成学习任务,然后课前补、课下补,每天都在没完没了的“补课”中度过,结果学生累、老师累、家长累。这样,天长日久,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随之而来的其它问题就会产生,比如:逃课、上网、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久而久之,就成了令家长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学生”。
我们的孩子都应该是优秀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多元评价,真正善待和关爱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孩子创设进步的空间,提供成长的舞台。要从小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心灵的成长,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下扎实而牢固的基础。
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