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华夏赞·乡土情,本文作者为网友,是一篇高中作文,全文共计12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清明——中华文化的瑰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描绘了清明时节烟雨空蒙,街道繁忙的景象。清明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丰富地展现了我国文化的精华,也让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清明节历史悠久,历代沿袭。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八节”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清明节的起源,据说始传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于它的绵赓千古于充满传奇色彩。
清明节活动内容广泛,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念天下。“寒食上墓”印寒食于清明相接,后来就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在将纸钱焚化,为坟墓焙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声响,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清明节的特色活动是民族文化遗产,也是留给华夏文化的宝贵财富。
清明也带给人间美好与吉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的现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换,清明寓示着希望与福兆,也作为迎接新生的使者,让美好充斥大地,让福祉充满人间,在人们眼中它就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带来生命与未来的宝藏。
清明,充满了炎黄子孙对先民的敬仰;清明,积淀着灿烂的华夏文明;清明,孕育着希望与未来。它是中华文灿烂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
华夏赞·乡土情 丁思远 11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com/zuowen/ 更多赞歌、赞颂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com/zuowen/zangezan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