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24种习惯:创造,本文作者为蓝灵锐,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全文共计45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学习的习惯第24种习惯 创造(1)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看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父母不应该说,天上你应该往北飞,海里你只能往东游。——陈小薇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行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体现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
天才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他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创造力,他的个人定额是每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达·芬奇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乐曲,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具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巴赫每星期都要创作一首合唱曲,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他也具有极大的创作欲望。
人们总是认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才具有创造力。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少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宛如大海底下的冰山,有时候你只可以看到它隐隐约约露出来的一角,有时甚至看不到,但是,冰山却是存在的,创造力也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有意识地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但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想法,而是一种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肯定是聪明的人,他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创造出新的东西。创造、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重要,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
儿童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极速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呢?
建议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941年,休伯尔家的院子里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爆炸惊动了四邻,警车呼啸而至。
经过调查,原来15岁的休伯尔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他担心会把实验室炸坏,特意在院子里进行试验,果然产生了巨大爆炸力,还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休伯尔从小就喜好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爆炸发生后,休伯尔非常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他,更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既然是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父母的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创造信心。后来,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总是耐心认真地听取她的意见,对于女儿不拘一格的独特想像力与创新思维,父亲给予了最细心的呵护,每次听完女儿的新想法,父亲都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及最大的鼓励。父亲的赞许给了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极大的信心,使得她无论做什么,都试图用自己的新的观点去做。每当冒出什么新想法时,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告诉父亲,父亲一直都是她的“忠实听众”。在父亲的鼓励下,克莉斯蒂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习的习惯第24种习惯 创造(2)
事实上,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实验。由实验导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建议二: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像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到从事药剂师工作的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玩。他非常崇拜父亲调配药物,非常想亲自动手做实验。
父亲很早就注意到儿子对实验的浓厚兴趣,慢慢开始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鲍林高兴极了,每天放学后就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父亲教给他自己去探索的精神。
鲍林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鲍林一度陷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中。后来,他从消沉中走了出来,重新走进了实验室。当他知道好友杰弗里家有个小实验室时,就经常到好友家的实验室去。有一天好友的父亲做的“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他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让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后来鲍林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小时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这么可怕的事情你想参加吗?”“我看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像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建议三: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刨根究底的人,他经常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天气情况提出疑问,问父母“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雨?”“雪为什么是白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来?”“月亮为什么会时而圆时而不圆?”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回答他。这些给了爱因斯坦极大的求知欲和创造激情,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许正是从小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建议四: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别的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学习的习惯第24种习惯 创造(3)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回形针的用途有哪些?回形针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作粗织工的织针;可以当鱼钩等。
比如,怎样才能达到照明的目的?方法有许多,可以开电灯;也可以点蜡烛;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
比如,折叠桌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方便,那么这种折叠的结构可以运用在其他哪些事物上呢?可以是折叠椅子;折叠床;折叠自行车等。
经常性地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他就能够学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创造力。
建议五: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一家人住在慕尼黑郊区,那里浓林茂密,绿茵环抱。爱因斯坦的父亲非常喜欢带一家人出去郊游。
小爱因斯坦对于父亲的这种安排非常喜欢,他经常瞪着两只好奇的大眼睛,紧闭嘴巴,默默地注视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静谧养成了爱因斯坦沉思的思维习惯,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启迪。爱因斯坦日后的无与伦比的创造性思维,正源自于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感应和醒悟。直到以后,爱因斯坦在思维枯竭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求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作为居住地。
一位父亲是这样评价大自然的:
“我认为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游玩场所,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孩子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草地上、在阳光下,他会感到自由自在。我经常带孩子到这样的地方去,告诉他各种各样的树木和鸟类的名称。我们经常会摘一朵昙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构成;我们还会敲下一颗成熟的果子,与孩子一起解剖果子;我们经常砸下一块岩石进行观察;我们经常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窥视鸟类在树上做巢;我们经常拍摄一些孩子未曾见过的花草、树木和风景等。这些都启发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创造性思维。”
建议六: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
想像是创造之母,没有想像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
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当他捡到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他就会煞有介事地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往往哄堂大笑。
有一次,达尔文在泥地里捡到一枚硬币,他神秘地对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的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18世纪的旧币,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姐姐非常恼火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教训达尔文,让他改掉说谎的坏习惯。谁知,父亲听了以后,若无其事地对女儿说:“这怎么能算是撒谎呢?这正说明了他有丰富的想像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像力用到事业上去呢!”结果,达尔文真的把他的想像力用到了事业中,完成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想像力的训练方法有:
1.无尾故事训练法
父母可以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让孩子把结尾续上。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第一次乌龟赢了,兔子很不服气,于是,他们又比了一次,结果呢?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讲故事的结尾。
这类训练适合于从低年龄到高年龄的几乎所有孩子,它能够有效地开启儿童想像的翅膀,培养儿童的构思能力、表达能力,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当然,父母在选择这类故事时要选择趣味性强或推理性强的,那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2.无题故事训练法
父母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孩子加上题目。这个训练也适合于几乎所有年龄的儿童。
加上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命名的过程,这个活动能够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普通中小学的语文和数学课中有相当的时间是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父母可选取孩子熟悉的故事让他加题目。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com/zuowen/ 更多影响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com/zuowen/ying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