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撒播在旧年的积雪之上……
这是一种新与旧、光与影的融合,这融合产生了艳,产生了美。在这个新旧交替、瞬息变化的世界里,“融合”产生着一幕幕动人的景象,一个个新鲜的事物。
科学家认为,早在“宇宙大爆炸”的时候,事物的“融合”就已经发生了。生命,也是在这个世界的“融合”中开始的。
人文历史上的“融合”最为有趣,郑板桥“用隶书参以行楷”后“非隶非楷”的书法,大概就是这种“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吧。
先看看服饰:着装向来简陋的吉卜赛人,在他们流浪的日日夜夜里,先是被西班牙人衣服上的层叠波浪所倾倒;既而又迷上了伊朗人身上的串珠、流苏和坠饰;他们还十分钟爱斯拉夫民族有花边的多褶大摆裙;喜欢印度人带有亮片与彩石的首饰……于是,他们收集了这种种种,把他们一一放进自己的行囊,在每一个难眠的夜晚,翻出来看看,再在自己褴褛的陋衣上比划比划……很多年以后,我们发现吉卜赛人的衣饰不再破败,反而融汇多个国家的百般风情,诸如“层叠蕾丝”、“皮质流苏”、“满是绣花、钉珠的叠纱大摆长裙”,让人觉得自由、洒脱、温暖而又热烈……
这种“非彼非此”的衣服,不就是“融合”的一个精妙的实例!
“融合”可以发生在“新”与“旧”之间,也可以产生在“此”与“彼”之间;它可以是“表象”加“表象”,也可以是“本质”融“本质”;它可以由个人的实践去完成,也可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在一个时空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完成。
吉卜赛人的衣饰应该具有这多种要素吧?
再看看语言: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日前宣布:“每98分钟出现一个新英语单词”。中国健康饮品新宠oolong tea(乌龙茶),北京奥运之后jiayou(加油)等都成为了当今英语的新表达。
这种“非洋非中”的词汇,不也是“融合”的一个最现实的实例!
“融合”能够产生新事物,产生新景象。
“融合”后,原来的“物体”也许被新“物体”掩盖了或替代了,也许会使得原来的“物体”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板桥体”的产生,并没有改变原来的“隶”和“楷”,却让“书法世界”的大花园里多了一朵奇葩。
“融合”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但是“融合”有时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年的阳光,撒播在旧年的积雪之上……年复一年,永远这样循环着,展示着——这是一种常态。